王维婷
在那悠长岁月的回响中,“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不仅是艺术赞歌,亦是历史低吟,带我们穿越烽火岁月,至英雄辈出的时代。铁道游击队光芒耀眼,而运河支队,同样璀璨,却少为人知,静卧历史尘埃,待发掘铭记。张新科先生受此触动,著《大河》巨作,重现尘封历史,让这段记忆在新时代重焕光彩。
初识《大河》:历史的磁石,心灵的邀约
与《大河》的相遇,恰似命运精妙的织锦。在省政协会议的间隙,于宾馆门前的书海中,一本红底白字的书籍静静伫立。开启书页,运河民谣如同故土的低语,瞬间勾起了作为徐州儿女的我无尽遐想。这片古老土地上的辉煌与沧桑,早已在我心中种下深厚情怀。而《大河》以文学之笔,重绘历史画卷,让那些尘封的故事跃然纸上,引领我急切地翻开书页,推开一扇穿越时空的窗,踏入那段既烽火连天又热血沸腾的历史长河。
《大河》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记录者、时代的见证者,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张新科先生以抗战为背景,首次将运河支队这一英勇部队带入文学视野,填补了历史记忆的空白。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生活在徐州及其周边地区的人们而言,《大河》中对于运河沿岸地理环境的精准描绘,如铜山、贾汪、柳泉、利国、邳县、睢宁、张山子、微山湖以及黄邱山套等地,不仅让人仿佛置身其中,目睹运河支队曾经的战斗足迹,更深刻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悲壮。这些地名不仅仅是地理坐标,它们承载着无数英雄儿女的热血与牺牲,是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印记。通过《大河》,我们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受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怀。
运河支队:英勇的传奇,无声的颂歌
1940年初春,苏鲁边界的峄县、滕县、铜山、邳县等地,一群地方抗日武装力量汇聚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运河支队,这一名称源自八路军高级将领罗荣桓政委,寓意着他们如同运河一般,在抗日洪流中坚韧不拔,穿梭前行。罗荣桓高度评价运河支队为“敢于在敌人眼皮底下舞蹈的勇士”,陈毅元帅也感慨道:“运河支队的故事,足以谱写成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巨著。”这不仅仅是对运河支队战功的认可,更是对他们所展现出的英勇斗争精神与不屈信念的深刻赞誉。
张新科创作的《大河》,以胡轩涛、胡轩宇兄弟为运河支队的代表人物。胡轩涛作为队伍的领导者,不仅在战场上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胡轩宇始终冲在战斗的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与担当。两兄弟携手并肩,共同带领运河支队在战火中不断成长壮大,最终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作品除了胡氏兄弟外还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有英勇无畏的战士,深明大义的妇女,忠勇耿直的农民……这些人物虽然身份各异、性格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和勇士。
《大河》采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手法,在钩沉史料、实地寻访的基础上,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相结合,使得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清晰可见、生动鲜活。故事情节如同运河中的波澜,时起时伏,却又始终向前。
人物群像:鲜活的灵魂,动人的故事
《大河》以其细腻的笔触,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立体且动态化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个性鲜明,性格真实丰满,成为小说中的亮点。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即便是小人物,也被赋予了深刻的精神内涵——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这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所在。通过这些看似平凡却又蕴含大道理的故事,我们深刻感受到小人物身上同样蕴藏着大情怀与大担当。
在《大河》中,指挥若定、成竹在胸的“儒将”胡轩涛,满腔热血、玉树临风的共产党员胡轩宇,深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的吴瑶与雪梅妯娌,以及忠勇耿直、憨厚喜感的张氏三兄弟等角色,无不让人印象深刻。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我的心情也随之起伏不定:时而为角色们面临的困境焦虑不安,时而为他们巧妙解决难题欢欣鼓舞,时而为取得的胜利倍感喜悦,时而为烈士的英勇牺牲潸然泪下。作者巧妙运用生动的比喻与形象的描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如以护送大批高级干部前往延安这一情节为例,作者详细描绘了胡轩涛所率领的运河支队千里奔袭的艰辛与危险,以及无数运河支队队员在封锁线上不幸牺牲的悲壮,最后在精心谋划、周密组织,历经重重困难与挑战,圆满完成了护送任务。这些人物仿佛穿越历史的长河,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诠释了忠诚与担当深刻内涵,充满了力量与感染力,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文字之美:质朴的力量,深厚的底蕴
《大河》中,大运河不仅是故事舞台,更是贯穿全书的灵魂,它见证了运河支队从诞生到壮大的历程,以及无数英雄为民族解放的牺牲。这条河,流淌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每读及此,仿佛能听见水声潺潺,感受到那份深沉。
“七十二里的一条清水廊道横穿徐州境内,河面上行船如梭,白帆点点,两岸一座座村庄如宝石般镶嵌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这条大河就是运河。”“运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绵延千里,奔腾不息,给沿岸百姓带来福祉,‘运河大队’也一定会给运河沿线的百姓带来希望和安宁!”“烟波浩渺,通漕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橹帆脉动,城邑繁生,川流不息的运河水滋润着两岸万顷田园,养育着泱泱中华近半数人口。”张新科先生的文字,以朴实无华之笔,绘就一幅幅历史画卷。运河支队,得大河之灵动,依山之厚重,以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为指引,无惧困难、强敌与失败,冷静面对胜利。读《大河》,如同漫步于历史长廊,每一章节都蕴含着深意,引人入胜,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与深厚的艺术底蕴,让人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文化的魅力。
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保存记忆,构建共识
《大河》不仅文学价值显著,其历史与文化意义同样深远。该书珍存了地方革命记忆,构建民族共同记忆,让历史英雄事迹重焕光彩。张新科先生以文学为载体,让运河支队故事深入人心,增强民族自豪与凝聚力,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同时,《大河》弘扬了大运河红色革命文化,深化了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作为中华文明瑰宝之一,大运河文化因融入红色革命元素而更显丰富。《大河》巧妙融合两者,形成独特文化景观,既拓宽了中华文化边界,也为当代文化创新开辟新径。
结语:精神的传承,未来的启航
读完《大河》,我经历了心灵的洗礼与精神的升华。这部作品不仅深化了我对运河的认知,更启迪了我对历史、时代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历史、文化与精神的史诗,让我领略了运河的深邃与辉煌,感受了红色基因与革命精神的伟大不朽。未来,我将以史为鉴,铭记英雄,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值此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热切期望更多人能阅读《大河》,在这本书中寻找历史的足迹,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获得时代启示,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让我们携手并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作者系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