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于年初省政协九届一次全会上4位委员的一份联名提案,我委于6月组织部分委员,并邀请提案人以及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戏剧家协会的有关人员,就保护和扶持江苏地方戏曲问题开展调研,先后赴苏州、常熟、无锡、江阴、扬州、江都、盐城、建湖等地,对昆剧、苏剧、评弹、锡剧、扬剧、淮剧等6个剧种的8个专业剧团和2所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听取了上述市、县政府,省、市、县文化部门,以及有关剧团、学校的情况介绍,并与他们开展了座谈讨论,还观摩了一些演出、排练、训练和展览。
一、江苏地方戏曲的发展近况
我省是戏曲大省,地方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既有被誉为“百戏之祖”、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也有仅限于一地的海门山歌、丹剧等小剧种。据2002年的统计,我省有剧团建制的剧种共19个,省、市、县地方戏曲专业剧团79个,从业人员3500人左右。
开放以来,我省各级文化部门坚持以“出剧本、出人才、出效益”为指导方针,以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和优秀传统剧目整理改编“三并举”为创作原则,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进一步凸显了江苏地方戏曲的特色和优势。淮剧《奇婚记》、《鸡毛蒜皮》、《十品村官》、《太阳花》,扬剧《皮九辣子》,淮海戏《豆腐宴》、《三秀才》,锡剧《少年华罗庚》,滑稽戏《快活的黄帽子》、《一二三,起步走》等,都是这一时期涌现出的脍炙人口的新品力作。其中,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被全国数10个剧种的近百家剧团移植改编,使江苏地方剧种,走出了江苏,走向了全国。有些移植后的作品还获了奖。锡剧《珍珠塔》、《窦娥冤》,昆剧《桃花扇》,苏剧《花魁记》,淮剧《板桥应试》,扬剧《王昭君》等新编历史剧和优秀传统剧目的改编也不断出新,在全国产生了较好的反响。与此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地方戏曲演员和编导人员。在历年来的全国重大艺术活动中,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戏剧梅花奖等各类重大奖项评选中,我省地方戏曲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充分展示了我省地方戏曲工作者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仅以我国戏剧最高奖项梅花奖获奖情况而论,在历届评选中,我省有27人、30人次获奖,其中从事地方戏曲的就有20人、21人次。客观地讲,我省地方戏曲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丰富的戏曲流派、卓越独特的表演艺术、具有特殊魅力的著名演员和剧目,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地方名片,对于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大省建设,具有促进和支撑作用。
然而,近年来,我省地方戏曲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其现状与我省经济大省的地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有的剧团因生存困难而解散,又因剧团人员对事业的执着而重组,现在再次面临着生存危机。有的演员因生活所迫而改行,又因对戏曲事业难以割舍而放弃了高薪重新归队,甘守着月薪两三百元的清贫。这种敬业奉献精神,着实令人在心灵深处产生极大的震憾。
二、江苏地方戏曲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省地方戏曲的生存现状与整个民族戏曲式微的命运是一致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所带来的冲击,民族戏曲固有的内质与现代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冲突,引发了民族戏曲的生存危机。市场萎缩是这场危机的直接后果。基于这样的背景,寻觅我省地方戏曲生存和发展的轨迹,还应当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剧团的布局结构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全省现有省级地方戏曲团体6个,地市级剧团18个,其余均为县级剧团。除海门山歌剧、丹剧、泗州戏和吕剧等小剧种外,其他剧种都建有2个以上的剧团。其中仅锡剧团就有25个,除省锡剧团和锡剧发源地无锡3个剧团外,其余散见各地。淮剧团也有13个之多,仅盐城一地就有6个,其余分布在淮安(3个)、扬州(1个)和泰州(2个)。这种布局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并不是现实的需要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造成人才和其他资源的浪费及配置弱化。
2、剧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近年来,围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省各地剧团大都对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如,在管理体制上,有些剧团采取了重组、文企联姻、民营和股份制等,但由于地方剧种本身的特点和整个文化氛围的影响,也没有普遍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收效甚微。在运行机制上,有些剧团希望通过改革现行工资制度以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但一方面由于工资水平本身就很低,从一部分人的“半碗水”中舀出一些水来倒入另一只“半碗水”中,犹如剜肉补疮;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改革启动资金,采用“加法”来激励德艺双馨、贡献较大的演职人员也只是一句口头承诺。此外,剧团对于急缺的专门人才要受到编制、学历等硬性指标的限制,对于内部的富余人员也不能适时精简,基本上无法做到自主用人。总之,大多数剧团内部的艺术创作生产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市场营销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艺术生产自身的规律,艺术产品的生产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3、剧团经费保障程度普遍偏低,政府的财政拨款也没有着重体现分类指导与重点扶持。目前支撑大部分剧团生存的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拨款。由于实行差额预算管理,一般按剧团人员工资总额的50%左右划拨,有的剧团甚至更低。如省淮剧团2002年的财政拨款只有64万元,人均4123元(包括离退休人员);建湖县淮剧团2002年的财政拨款为49.3万元,其中用于退休人员单列的经费40.6万元,实际用于剧团的经费仅8.7万元,全团40名在编人员,年人均2175元,今年已连续4个月没有拿到工资,剧团根本无法维持正常运转。剧团人员的平均工资还不及当地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除财政投入的不足外,投入的结构和投入的方式也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如对剧团的退休人员大都没有积极扶持其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对剧团投入的数量也没有与其效益挂钩。现有的社会保障条件也不足以支撑艺术人才管理与流动的社会化。
4、剧团演出队伍不稳定,人才不齐全。由于经费保障普遍偏低,而各剧团实际情况存在着偏差,好一点的能以演出和营业收入补充,但相对于当地总体经济水平还是偏低,差一点的在扣除必要的经费支出外,演职人员连维持家庭的日常开支都很难。现实的住房、医疗保障和子女教育等家庭负担的压力,社会贫富悬殊带来的心理失衡,以及来自各方面的诱惑,直接影响着剧团演职员队伍的稳定。有的彻底抛弃专业另谋出路,有的则“接私活”唱堂会,无法全身心地投入专业。再加上不少剧团“行当”不全,尤其是缺乏具备过硬基本功的演员和优秀的编导人员,地方戏曲事业发展受挫是可以想见的。
5、剧团基础设施陈旧,设备老化。从实地考察的8个剧团来看,基础设施和设备配置普遍较差。无锡市锡剧院虽然有专门的排练场馆,但由于初建时本为办公用房,面积和高度都不能满足戏曲排练的需要。省淮剧团的排练场不足200平方米,又兼作仓库,还是1959年建造的,由于年久失修,地板已有多处朽坏。多数剧团为生计所迫,将场馆和办公用房出租为经营场所,极大地影响了剧团的日常工作秩序。此外,剧团对音响、灯光、乐器等设备要求较高,加之长年流动演出消耗较大,却得不到及时添置和更新,演出质量大打折扣。
三、保护和扶持江苏地方戏曲的几点建议
文化在21世纪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不容忽视的。相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同质化,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需要大力发展,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诉求。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地方戏曲的地位和作用,采取法律保护、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支持等多管齐下的措施,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加快其自身的改革进程,让这个鲜活美丽、原汁原味、浸润历史的优秀民族文化弘扬光大。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承担保护和扶持地方戏曲的历史责任。首先,地方戏曲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植根于群众之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通过这些鲜明、生动、具有丰富社会内容和强烈艺术魅力的文艺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其次,地方戏曲在现阶段是弘扬主旋律、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健康向上的文化,是三个文明和文化大省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从地域文化是地方文明程度和文化底蕴的标志,有可能成为地方和城市“名片”的角度,更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地方戏曲的价值和地位,认清地方戏曲面临的困难,认真履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研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和扶持的措施。
2、分级保护,重点扶持,逐步深化地方剧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首先,省文化主管部门应尽快制订省、市、县各级必须保护的地方剧(曲)种名录,如将锡剧、淮剧、扬剧列入省级保护的地方戏曲等;在此基础上,根据艺术品种、艺术水准、布局结构、地方特色等多种因素,尽快研究制定科学公正的艺术表演团体评估体系,包括剧团必须具备的独立法人资格、固定资产规模、基础设施和设备的配置、演职人员构成、演出场次等,从而确定重点剧团和一般剧团名录,实行定期评估和动态管理,以便重点扶持和分类指导。其次,改善政府财政的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对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团体,应由政府给予资金保证,加大对其提供的文化产品项目的投入;对应通过市场经营求生存和发展的文艺团体要逐步放开,制定并落实文化经济政策,支持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条件成熟者可以转为民营;对确实难以为继的剧团,可在事业单位的改革中停办或转制,其人员中符合退休条件的,要积极扶持他们进入社会保障体系,不再从事地方戏曲工作的,要积极扶持他们再就业。当前,要突出解决好一些面临困境的剧团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第三,深化剧团体制和机制改革,整合资源配置。发挥市场对艺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在剧种发源地的市或县建设该剧种的艺术生产研究基地,以发挥其根基深厚、受众面广的优势,逐步实现同剧种多剧团的资源整合与结构优化。改革剧团内部的干部制度、人事(劳动)制度、分配制度。要以发展论英雄,大胆使用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干部。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控制剧团人员总量规模,科学合理地设定岗位,实行全员聘任制,搞活内部用人机制。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努力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竞争和运行机制。
3、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积极改善地方戏曲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在引导地方戏曲的发展过程中,要克服片面地追求弘扬主旋律、片面地追求获奖的现象,让人民群众作为文艺作品好坏的评判员,正确地理解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其次,整合省戏剧学校、省文化学校、省艺术研究所的资源,创建江苏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戏曲艺术人才,加强对地方戏曲艺术的研究。第三,将地方戏曲等地方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培养少年儿童对地方戏曲的兴趣,使之成为地方戏曲将来的固定受众。第四,省内新闻媒体要开辟专门栏目、频道、频率等,加强对地方戏曲的宣传、介绍,努力营造有利于保护和扶持江苏地方戏曲的舆论氛围。第五,县、乡两级政府要将剧场建设列入本级政府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为地方剧团提供必要的演出场所,并给剧场每年确定演出地方剧目场次,作为评定明星剧场、影剧院的标准之一。第六,省文化发展基金每年应安排一定的份额用于奖励优秀地方剧目、剧团和演职人员,具体标准由文化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第七,省、市、县各级党代会、人代会、政协全会等重大会议在安排文娱活动时,要将地方戏曲演出和赏析作为首选,以培养代表、委员们尤其是广大干部对江苏地域文化的兴趣和感情,提高艺术修养。第八,积极创造条件,制订和完善经济政策、社会保障政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政策等,促进地方立法,明确地方戏曲在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保护和扶持的范围、职责、经费来源、各项保障、审批程序、奖罚措施等,保证地方戏曲事业的健康发展。
(教育文化委员会 郭进成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