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中地区包含扬州、南通、泰州三市,是长江三角洲北翼重要核心区,是江淮文化、江海文化的发源与传承区域,境内科教兴盛、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具有优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条件。目前,在非遗保护工作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非遗没有很好的融入群众的现实生产、生活、消费、娱乐过程中去;二是在具体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还存在着政府重视不够、引导制度不健全、传承人补贴薄弱、人力资源供给不足;三是缺乏文化艺术类非遗的传承、展示和研习场所;四是一些非遗文化项目在产业化过程中,制作成本高、产业化效应慢、经济回报率低。
为了在现有的苏中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更好地凸显苏中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特色与优势,建议:
一、建设苏中非遗保护、传承的专门研究机构与队伍
目前,苏中三市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基本是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虽设有一些零散的专项的非遗的研究机构,但没有合力,低层次、重复性研究成果较多。建议由各市政府牵头成立专门的非遗研究机构,整合各市零散的相关研究机构与人员,并引导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等地方高校研究力量参与。
二、实现苏中地区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
要充分挖掘苏中地区非遗的资源,可将其作为充实、转化苏中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动力的源泉,使苏中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通过示范,将一些成功的结合范例在全苏中地区进行推广。如以实物呈现的非遗可以通过相互或与其他艺术、技艺嫁接的方式,赋予其更加丰富、具有时代性的内涵;为歌舞类、曲艺类非遗搭建文化载体,形成相关的产业链;与特色小镇结合,促进非遗保护等。
三、实施更加多样化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以苏中地区非遗的内涵与发展现状为基础,充分考量不同种类非遗内涵、价值及呈现形态的多元性,在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措施中,实施更加多样化的策略。更加细致区分非遗项目的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创新创造。提高认识,处理好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经济性与原真性之间的矛盾,对不可产业化,经济效益低但同样具有保护价值的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四、更加重视网络时代与全球化社会的机遇
更加注重通过网络进行展示、宣传、学习、借鉴。如很多非遗缺乏网店销售,部分场馆非免费开放,大部分实体非遗体验无法实现网络交流与消费等,都给了我们改进与提升的空间。全球化社会则要求我们必须规范与强化苏中地区非遗的外宣翻译工作,通过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锻炼,加快相关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国际化步伐。要在更大的市场上、艺术舞台上、文化展会上向全世界推广我们的非遗,吸引吸收更多的人才投入苏中地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