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8年提案
0604 关于构建苏北绿色发展增长极引领淮海经济区生态合作发展的建议
日期:2018-01-30 提案者:吴晓蓓等17人

淮海经济区地处“一带一路”交汇区,介于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之间,覆盖苏北、鲁南、豫南、皖北20个地级市,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作为国内最早提出的跨省经济合作区域,淮海经济区历经30多年不断建设发展,在国家发展总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淮海经济区人口1.4亿人,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4.9万亿,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0%和6.6%。苏北五市作为淮海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积极推动淮海城市群合作发展。特别是徐州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后,其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明确。为深化苏北地区发展路径研究,致公党江苏省委赴苏北和鲁南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认为应加快构建苏北绿色发展增长极,引领淮海经济区合作发展。

一、现状和问题

1.苏北地区综合实力提升,但尚未形成引领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局面。2016年苏北地区实现GDP1.81万亿,苏北五市位居全国设区市百强。但整体上淮海经济区共同处于经济发展的追赶阶段、富民扶贫的攻坚阶段,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各市农田现代化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偏小,服务业发展滞后。

2.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但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由于产业结构偏重,淮海经济区能耗、水耗和COD、氮氧排放强度较高。由于地处长三角和京津冀交汇地带,极易受区域性雾霾天气影响,PM2.5、臭氧污染比较明显。由于跨省际河流众多,致使河流系统治理常常遭遇困境。与此同时,这一区域又是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清水走廊,水环境风险指数较高。

3.不断探索一体化建设,但发展同质化问题仍较为突出。2010年以来,徐州等淮海经济区8个核心区城市连续举办了6届市长会议,推进跨行政区域分工合作问题。但仅仅依靠市级层面协调,苏北与鲁南、豫南、皖北产业同质化、发展路径趋同、要素资源恶性竞争等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从而制约了淮海经济区整体的协调发展和苏北的绿色发展。

二、对策建议

构建苏北绿色发展增长极,加快推进淮海经济区生态合作发展,对于有效连接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向东开放前沿阵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省应积极与山东、河南、安徽主动对接,建立四省省级层面会商机制,共同研究淮海经济区生态发展的政策安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布局优化与产业合作、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问题。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尽早将淮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议:

1.争取国家支持,编制淮海经济区生态发展规划。编制《淮海经济区合作发展纲要》、《东陇海重点开发区域发展规划》,构建以徐州为核心的“一核多中心”空间发展格局,深化我省“1+3”功能区布局和规划衔接。拓展绿色发展合作空间,争取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试点,构建绿色GDP评价体系,探索欠发达地区绿色增长制度设计。,搭建省级区域合作交流平台。

2.推动生态共建,优化淮海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完善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协调解决区域环境问题,避免和减少周边省市输入性污染对苏北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建立环境监测预警和处理机制,提高区域突发性污染协同防控、应急响应和治理修复能力。全面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废水排放企业达标水平,加快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建立土壤污染场地大数据。坚持生态保护者受益、受益者补偿原则、权力与责任对等原则,建立跨区域生态双向补偿制度、碳排放和排污权交易制度,为处理好市县之间生态补偿问题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3.建设低碳区域,构筑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基础。积极创建苏北低碳城市,协调推进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循环农业、绿色建筑等多个方面。明确工业园区环境准入要求,建立区域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价和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机制,建立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理负面清单,建立企业安全环保诚信体系;加快构建网络化、协同化的研发、设计、排污监测体系,建立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完善能耗、水耗、物耗、污染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制定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标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能源、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减少环境污染。加强区域能源合作、城乡垃圾分类收集一体化和无害化处理合作。

4.调优产业结构,让绿色经济成为区域发展新动力。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优化分工布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充分整合现有旅游资源,打造淮海经济区名山大川游、历史文化游、名人古迹游、红色文化游等品牌,实现绿色发展和富民增收。支持徐州打造淮海经济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交通运输枢纽、健康医疗服务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加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沿海产业带发展,支持连云港、盐城打造“一带一路”重要的物流基地、淮海经济区重要出海口和滨海休闲旅游带。支持宿迁、淮安“三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积极打造生态健康服务基地、内河航运中心。通过产业横向交流合作和资源共建共享,发挥各市比较优势,促进苏北绿色发展,引领淮海经济区生态合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