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学习
发布日期:2020-06-29 10:00 来源: 《学习时报》2020年6月26日第4版

楚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将推动数字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当今时代是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时代,打造高质量的制造业是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必须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打造“智能+制造”新模式,实现制造业高质量的转型升级。

  打造“智能+柔性制造”新模式
  数字经济下,制造业领域对柔性自动化需求迅猛增加。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技术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许多制造企业从产业链的前端、中端、后端对柔性制造进行了探索,实现数据的高效处理,优化制造业务流程,找寻线上线下融合等柔性制造模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柔性制造将实现速度与质量的双驱并进,打通制造企业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使生产线更加全面、联通。“智能+柔性制造”新模式的发展不仅可以催生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绽放新活力,还可以推进制造业态创新、产业创新。

  打造“智能+协同制造”新模式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融”的步伐加快,但是“合”的力度不足,主要表现为云端平台支撑乏力、关键技术薄弱等问题。“智能+协同制造”的模式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的完美融合提供了出路。人工智能技术主导下的协同制造新模式不仅可以简化制造业企业内部信息传输模式,将从手工的信息传递和统计转换到基于事件驱动的协同制造管理信息流程中,还可以将企业内各个部门与工厂之间的信息流有机地结合起来,产业链内前端、中端、后端将不再是独立的控制环,而是一条完整的控制环。通过智能技术驱动的协同云制造平台,可以增加制造流程远程协调、精确控制等功能。同时加快推进异地协同开发的研发众包、协同设计等新兴组织模式兴起,实现企业与全球各方设计研发者之间的协同共享,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提升企业协同制造能力。“智能+协同制造”新模式将有效改善中国传统制造业的集成度低、智能化程度不高的现状,推动中国智能化协同制造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打造“智能+服务制造”新模式
  制造企业能够长远发展关键看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企业竞争力。数字经济下,硬件产品及实体资产不再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唯一尺度。面对客户对定制化、个性化服务需求增强的现状,如何通过基于数据支撑的智能制造满足客户定制化、个性化的需求进而增强制造企业的竞争力这是关键。要利用智能技术全面推动企业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服务水平,优化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打造“智能+服务制造”新模式。引导制造企业整合生产链资源,制造企业在整合产业链前端生产资源的同时,要重点优化产业链终端及后端资源,提升研发设计能力,突出客户个性需求,生产真正市场需要的产品,拓展全生命产品周期管理服务,同时加强制造企业各环节协同能力。打通制造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服务链,支持面向智能制造范围的服务定制,实现各环节的实时在线服务,打造智能制造全行业、全要素、全流程的服务制造体系。“智能+服务制造”新模式将改变传统制造业的运行模式和管理理念,增加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客户的体验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出的产品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人性化。

  打造“智能+生态制造”新模式
  制造业的数字化是工业4.0的核心,而智能制造则是制造业数字化的重要依托。目前制造企业存在大数据信息不统筹,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均衡、配合不默契,不同行业和领域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别大等问题。因此,要积极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战略部署,建立智能驱动的制造业共商共建共享生态体系,打造“智能+生态制造”新模式,所有参与的企业都能在此生态系统中融合共生、互利互惠。积极探索用系统且可持续化发展的思路来推进“智能+生态制造”模式打造,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营造有利于智能技术和制造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完善并且支持智能技术和制造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要帮助制造企业加强内部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企业要重视智能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加强对“智能+生态制造”技术的研发投入,积极参与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学研用联盟,重视并且积极推动“智能+生态制造”模式打造;要依靠智能技术来重塑生产制造流程,生产更优质的产品,将绿色生产、能效管理的意识深植于制造领域的方方面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从“智能+制造”供给角度,为智能制造产业培养和输送各专业人才,加强高端人才和融合发展专业人才供给,建立智能技术与制造企业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智能+生态制造”新模式将大大增加制造业资源高效率利用程度,使制造业内部良性竞争成为可能,提升中国工业整体水平,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