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2日,《扬子晚报》在“人物·揭秘”版的头条位置刊登了一篇文章:笔杆子范鸿仙成近代南京“开城之父”。该文将辛亥革命元勋范鸿仙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并将范鸿仙民主革命的实践与近代南京城的历史渊源联系起来,这是个崭新的成果。
范鸿仙是民主革命的舆论鼓吹者。他利用自己的一支如椽的铿锵尖笔,与于右任共同经营了《安徽白话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革命报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短评杂文。他的这些“宏论崇议”是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早期舆论战线上独树一帜的一面大旗,孙中山先生称赞为“范君一支神笔胜十万师”。
范鸿仙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命名者。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的第三天,《民立报》刊出范鸿仙发表的短评《呜呼大江之上游》,文中有“天运辛亥,其诞生革命之岁乎?”论述,天才般地提出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概念,被历史记载下来。
范鸿仙是南京光复的策动缔造者。南京光复前,经过范鸿仙苦口婆心、呕心沥血、远攻近交、合纵连横的努力,终于迫使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下定决心,举起了反清起义的大旗。此间过程曲折纷繁、惊心动魄,可以说非范鸿仙不能为。
范鸿仙是民国南京的奠定开城者。南京光复后,在宋教仁、范鸿仙等中部同盟会领袖的多方斡旋、协商下,组建了以程德全为都督的江苏都督府,并把江苏省省会由苏州迁往南京(南京至此成为江苏省省会)。南京的光复,如寒冬里辟地一声春雷惊醒了各方,迅速形成了定都南京、建立共和的共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那一刻,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民主共和的国家政体,均在南京得以承载、实现,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大旗、厚重的华夏历史上,从此深深地镌刻上“南京”二字。
范鸿仙是捍卫共和的模范捐躯者。1914年初,范鸿仙受孙中山派遣,冒险回到上海,谋划夺取上海镇守使公署的战斗。不幸的是,同年9月20日,范鸿仙被袁世凯指使的上海镇守使郑汝成暗杀身亡,英年早逝,年仅32岁。孙中山在范鸿秈殉难后告诉同志说:“其(范鸿仙)死与宋教仁相类……范君流血以种将来之果,断非徒死者也。”后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召见范鸿仙夫人、亦是同盟会会员的李真如时说:“鸿仙身后事,就是我党事,他日革命成功,一定为鸿仙举行国葬。”范鸿仙墓现位于紫金山东麓马群西侧,是范鸿仙及夫人李真如的合葬墓。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36年2月19日,国民政府为范鸿仙举行国葬。范鸿仙墓原来规模很大,有牌坊、祭堂、碑亭、石阶、墓包等。抗战中,祭堂被毁。“文化大革命”中,范鸿仙墓遭到彻底破坏。1972年,国务院指示修复范鸿仙墓,并将范夫人李真如的遗骨由南京市东郊的汤山坟头迁来合葬。修复后的范鸿仙墓仅存一座长方形水泥墓冢,墓前的石碑上书“陆军上将范公鸿仙先生之墓”,下首一行刻“夫人李真如于1973年4月合葬于此”。1996年,复原了碑亭和牌坊。2008年,更换了新墓碑,增添了花岗岩石供桌,并整修了周边环境。
终因年代久远,园内墓道、墓冢、墓冢平台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元老范鸿仙先生,推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山陵园管理局对范鸿仙墓进行维修保护,并由局文物处组织实施范鸿仙墓维修保护工程。维修保护内容有:一是修整了墓冢平台。扩大其尺寸以满足原设计的空间格局,更换现状中的混凝土栏杆而代以民国时期常见之栏杆样式;改造墓冢平台东南角的台阶,并增添栏杆;增设墓冢平台西南及东北角台阶及栏杆;在墓冢平台前广场上增设花池,并栽植树木,进行绿化。二是拓宽了墓道。将墓道宽度由原1.2-1.5米拓宽为3米,平缓坡度,在墓道台阶合适的地方设置休息平台,便于游人行走。三是整治周边环境。加强墓道两侧和墓冢周围的美化绿化,全面提升范墓景观。
据文物管理部门介绍,2017年底或2018年初,国家将开始实施第八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省、市有关文保机构以及中山陵园管理局文保机构,已开始着手有关申报的材料收集、整理工作。值此契机,建议将范鸿仙墓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传承辛亥革命精神、促进两岸历史文化交流、实现祖国统一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