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8年提案
0741 关于加强网络谣言整治 传播正义健康之声的建议
日期:2018-01-30 提案者:林敏洁

伴随微博、QQ、微信等即时社交网络平台的普及,网络信息传播与普罗大众生活日益密不可分,它犹如一片新兴的知识海洋与民生自由域带给人无穷尽的新鲜与乐趣。然而,正如古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言,这片看似充满智慧之海正充斥着显性隐性的谣言、伪科学、蒙面杀手等诸多危险,普通民众亦处于每天需要辨别真伪的状况,稍不小心便成为传播谣言者之险。很多无辜的网民无意听了谣言信以为真,便进行再度传播,殊不知自身竟成了社会治安不稳定的推波助澜者;亦有众多关注养生健康的人们,纵览关注各种养生公众号,带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大胆尝试着公众号所传播推荐的养生秘方,不少人就因“假秘方”而身心俱损。上述事件层出不穷,并非耸人听闻,如此事实每天都在发生,在此仅举几例。

2017年8月28日,在网络平台“爱讯头条”国际版面登出名为“媒(霉)格调”的作者所原创的一则题为“日本教授抹黑中国人,遭美国院士打脸:若真是如此,你们得赔到哭”的报道引起了网民热议,爱国护国之声、批驳怒骂日本之声此起彼伏。其后该作者将同一事件改头换面又发出了“日本学者向世界宣称中国文化在日本,遭麻省华裔教授碾压式打脸”的报道,更是得到了“中华网”、“搜狐”、“百度贴吧”等平台泛滥式的转发与热议。然而这一切都是“无中生有”的谣言,此国际会议不但不存在,被直接对话的两位教授其实根本没有见过面,所有会话纯属杜撰。其中备受国人怒骂的教授实则是一位对中国极为友好、推荐翻译鲁迅、莫言文学走向日本且一直投身于中日友好事业的日本教授,因网络谣言被污蔑得体无完肤。更为可怕的是,诸多参与评论的网民,无论是其发自爱国之心的怒骂亦或理性的批判,都暗示他们首先已经相信了这则无中生有的报道,谣言所挑衅的“中日关系”“台湾与大陆”的民族关系问题上进一步在无形之中影响了众多网民,诱导网民产生了仇视的情绪。

这种现象并非特例,“人民网”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微信谣言TOP5阅读量超1亿”的报道,报道中由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联合微信安全团队发布的《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显示,谣言中比例最高的是失实报道类,占比达31.4%。而传播最为广泛的五大热门谣言,阅读量均超过2000万次,并被多个公众号转发。并指出“从诱导分享技巧上看,道德捆绑最”有效,利用公众的爱国热情等实现道德压力传播。”

此外,2016年1月10日《今晚报》登出的《网上养生谣言 爱坑中老年人》、2017年4月14《扬子晚报》日刊登的《养生类谣言占领爸妈朋友圈咋办》、2017年5月19日《新疆网》报道的《养生类谣言盘踞中老年朋友圈》例举了这样一个事例——朋友圈保健品“放倒”糖尿病患者”等等。无不显示着谣言在网络平台的“浩荡之势”及其与人们生活的“息息相关”。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将谣言看成一种社会情境,它一旦被许多人相信,就会进一步增加相信者的人数,进而对社会功能造成影响,导致人们的认知偏差,激发负面的社会情绪,形成单向度价值判断和同质化思维。在有效信息供应不足的背景下,具有刺激性的谣言对受众的精神需求的满足,谣言内容与受传者预期的吻合以及受传者之间的相互印证,进一步加剧了谣言“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社会信任缺失的当下,谣言进一步切割了稀薄的信任存量。只有让真相越早抵达,谣言才会越快攻破。不论是提升制造谣言的违规成本,还是公共部门、科研机构及时以“信”辟谣,亦或提升公众参与抗谣,减少谣言的以讹传讹,治理五花八门的谣言,显然需要多方合力。

针对上述现象,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市区层面均采取了一定的对应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自2017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2017年中央编办已批复设立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8月份全国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有效举报量达650.6万件,环比下降约4.0%,同比增长约1.8倍。同时,全国网络举报部门直接处理或向执法部门转交有效举报约631.1万件,通过各类渠道向网民反馈处理结果632.3万件。”可见政府、相关机关对此的重视度之高、执行度之强。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现有的各种较为大层面的措施之中,还存在着因为量过于庞大而导致信办机构处理任务过重、时效性方面差等问题,一些受众面广或者造谣过度的谣言的辟谣能够及时进行,而对于一些小型却具有隐形埋伏性谣言的辟谣则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针对自媒体谣言传播的整治措施及“中老年易中养生谣言之套”的有效防范,已是当下亟需解决事宜。有鉴于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设置网络分区抗谣平台、加强网络辟谣力度。

正如12377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所设置的全国各地举报平台一样,设置网络的分区抗谣平台。因为网络中发出一则谣言首先会在该网络区域进行传播扩散,若及时遏制谣言源头就能大量减少谣言的传播。此外,因为12377所涉及范围过于广泛,无法对所有的谣言进行有效辟谣,而进行分区管理后便可以尽可能多的辟谣,对举报者进行有所明确具体的回复,并在公众平台曝光谣言源,让更多网民更为谨慎不要轻信谣言。

2.实施严格的法律监管、加强法律介入力度。

诸多专业的造谣者并非“游手好闲进行网络捣乱”,大部分都是“以此为业投机赚钱”。尤其是那些假养生、假科学的谣言传播,往往在最后面附有链接,诱导人购买养生品,或者进行二次“道德传播”。实施严格的法律监管,以抵制那些“伪产品”,例如实体经营需要资格证,在网络上亦需实名等相关证明;加强法律介入力度,打击编造及恶意传播谣言者,大幅度削减谣言的数量。

3.联合政府、企业、社区,建立防谣爱心学习基地。

诸多受养生类谣言坑害的中老年人,其进行朋友圈谣言转发不仅是因为他们缺乏养生知识,也是想要通过刷朋友圈得到存在感、消除孤独感。因此政府、企业、社区一方面要三方联合,给中老年人普及养生方面的知识,教授其有效的防谣手段,大量减少无恶意的谣言扩散;另一方面可以建立防谣爱心学习基地,给予他们爱的关注,改善其因子女工作繁忙而孤独无助的状态。

4.呼吁全民抗谣,强化教育宣传,共建和谐网络。

“众人拾柴火焰高”,和谐网络的构筑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社区的事,更是全民自身的事。呼吁全民加入抗谣阵营,做力所能及之事,如:父母在家多多教育子女防范谣言;子女多多关心年老父母,教其识别信息并正确转发;邻里彼此提醒防范谣言传播,树立不购买伪科学产品的观念等,这将有利于缩小谣言的受众面,夯实和谐网民基础,切断谣言传播的最大转发渠道,从而有效遏制谣言的传播,共建和谐网络。

我们坚信在政府、企业、社区、全民的共同努力下,定能高效地整治网络谣言成风现象,为实现“美好中国梦”共同构筑一个更为和谐、正义、健康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