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陈列、教育职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社会机构,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弘扬正面积极的文化正能量、提升区域文化的公共影响力和吸引力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了统筹兼顾、优化配置。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有博物馆、纪念馆289家,其中文物行政部门所属博物馆126家,非文物行政部门所属的行业性国有博物馆100家,非国有博物馆63家。博物馆已成为江苏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品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博物馆正逐步实现从功能主义转向以人为本,成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公共服务机构。在服务广大民众的新时代,江苏博物馆事业要加快发展,关键要充分运用博物馆的整体优势,紧抓时代发展的战略机遇,创新发展对策。
我们建议:
一、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科学定位博物馆服务功能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对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博物馆作为创新型社会文化公益机构,其发展要紧跟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建立起创新多元化、服务新颖化、手段科技化、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新型博物馆。针对布展乏意、文字乏味、手段乏新的现状,应加大博物馆投入,在静态展示的基础上,增加互动和交流功能。支持博物馆常变常新,除固定藏品的长期陈列外,博物馆之间可以积极开展交流合作,通过藏品互借、联合办展等形式,举办临时性、主题性展览,提高博物馆在观众心目中的文化价值定位。坚持博物馆的公益属性,充分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完善免费开放机制,提升免费开放工作水平,使博物馆免费开放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推进博物馆服务能力,提高博物馆服务社会的水平。
二、完善提升江苏省博物馆体系的基础设施
博物馆是集中形象地展示江苏各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博物馆的硬件建设尤为重要。现代化目标下的博物馆体系应该充分体现博物馆的自身属性和功能要求,既要有衡量、评价的功能,也要发挥导向、推动的作用,努力引导各地把握工作方向、明确工作重点,以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各市县建设地方重点博物馆,积极扶持民办博物馆建设,倡导专题博物馆发展,建立健全以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民办博物馆等多种形式博物馆为辅助的全省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优先设立填补博物馆门类空白和体现行业特性、区域特点的专题类博物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彰显特色。
三、加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建设
整合梳理江苏省的优质文化资源,利用本地区的文物建筑、乡土建筑、工业遗产等现有资源,就地建设专题类博物馆,在建设博物馆的同时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重视发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对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地区进行整体性保护,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民间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发掘、整理和保护。加强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建设,利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等方式,通过网络渠道将博物馆文化影响力覆盖到城乡地区,让农村中小学生也能够享受到免费参观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博物馆场馆建设、藏品捐赠、人员培训、社会活动等方面鼓励多元资金的投入,拓宽社会民间资本对于博物馆建设的支持渠道。加强指导和引导,推动民间收藏健康发展。放开民间收藏市场;建立民间文物评估体系和基本鉴定标准,做好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备案工作;组织开展年度民间收藏文物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