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8年提案
0674 关于有效改善青年创业环境的建议
日期:2018-01-30 提案者:蒋来清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近年来我省各地给广大创业青年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青年创业为我省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以我省创业环境相对较好的苏州高新区为例,在调研中发现其辖区内登记管理的非正常运行、实际关停的企业中,35岁以下青年法人企业占关停企业总量的38.8%,显示青年创业企业成功率偏低。其中在批发零售业企业占到了61%,显示低成本创业比较普遍,商业领域存在过度竞争。而科技类、研究事业类、专用技术类、文化艺术类企业相对生存成功率较高。主要存在问题是:

一、原始资本累积困难。创业初期自有资金有限,外界支持少,在贷款融资、税赋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资本积累困难。房租、设备、原材料等成本性支出成为拦路虎。

二、创业政策重大轻小。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创业政策偏重于外来高端人才,轻视对本地一般技术人员的创新创业支持,大众创业普惠性政策支持不够;对创业园及入驻企业的监管方面缺乏区域性征信平台构建,某些企业利用政策空子轮流在各创业园谋取补贴,浪费创业孵化资源;部分奖励政策与税务项目对应衔接度不够,导致创业者拿不到创业奖励金而挫伤积极性;知识产权保护上扶持力度不够,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申请专利能力弱,技术易被他人效仿甚至被侵害;创业服务不尽如人意。青年创业者对于政策和信息获知渠道匮乏,不能及时了解。

三、产学结合仍有脱节。除了大学创业教育在创业条件、机会、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课程设置开课不足以外,社会机构开展的实实在在的创业培训也不多。导致许多青年创业者创业初期多以跟风为主,以商业(包括电商)为多,技术含量低,领域竞争过度,且前期准备不足,团队合作创业精神不够,企业管理跟不上。

四、创业理念较大分化。学校毕业生要么存在“不敢、不能、不会”的心里障碍,要么尚未就业就急于创业,先学习再创业的理念还未形成,轻视创业前的实践与实习,较大的盲目性导致初期创业失败率高。另外,青年创业者对融资缺乏经验和胆识,有的也不愿意贷款或融资,反映出一部分青年创业过程中的保守心态。

就当前情况,建议我省对相关政策和服务进行完善:

一、创新引领,激发市场主体的新活力。创新和创业是经济提质、升级、增效的双引擎,也是推动就业的重要抓手。要积极落实我省及各地方出台的 “众创空间发展”的相关政策,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国有背景新型孵化器的公益性引领作用,将免费房租、免费网络、低成本的共享设施、免费创业导师机制等“最后一公里”服务工作贯穿到青年创业的全过程,认真做好青年创业起步初期的保姆式服务,充分保护和激励有志青年的创新精神、进取意识。

二、蓄水养鱼,创建海纳百川的新环境。要聚沙成塔,做大底盘,扩大政策扶持范围,除对高端人才外,要惠及更多创新创业有志青年。建议在政府各板块设立集商务、发改、科技、人社、法律、知识产权等多部门、一站式、一条龙、多信息的中小企业成长发展服务中心。要提高政策普惠性,加强宣传力度,增加政策透明度,扩大政策认知度,全面营造有利于青年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三、多方联动,构造创业服务的新体系。积极整合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各方资源,着力提升创业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形成相互衔接、各有侧重、协调联动的服务体系。在应用型大学或学科中推广建立“学业+创业”双导师培养模式和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业绩与学分挂钩机制。鼓励企业开展“薪火计划”——助力大学生青年创业就业,提供专项创业基金、技术工种定向培养及项目扶持共建等内容。要建立区域性创业园孵化器统一管理平台;要推动公共实验室共享平台效率提升,降低创业园入驻门槛,为创业青年提供良好环境。

四、多措并举,搭建金融扶持的新平台。努力构建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市场引入风投资金、政策扶持小额融资等多渠道创业资金投入机制,借鉴建立创业者联盟方法,多方筹集设立创业扶持引导基金,更多的向大众创业者提供融资倾斜。要为金融机构的创投融资服务提供政策保障,推进为小微企业开展的低门槛、低利息服务,取消融资额外收费。要建立项目扶持评估制度,鼓励科技型、创新型项目发展,提高引导基金的扶持效果。

五、统筹规划,健全风险防控的新机制。进一步提升政府风险防控能力,完善创业风险的防控体系。制定和出台创业风险的政府保护政策,开展创业风险防控与风险应对的培训教育。政府要对创业者提供行业指导目录,提供竞争信息,建立专家咨询团,提高创业风险应对能力。建立完善对青年创业初期扶持机制,开展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扶持,提高创业初期阶段申请专利的财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