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8年提案
0610 关于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
日期:2018-01-30 提案者:杨文喜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破解“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突出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基本方略。乡村振兴战略“5个层面、20个的字”要求,指向精准、内涵丰富,涉及农业农村的方方面面。“产业兴旺”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只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供给,走出一条质量兴农富农之路。个人建议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重加快“四个转变”。

一、加快“顺其自然”向“顺势而为”转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供求结构、供求趋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必须顺势而为、主动适应,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完善农业生产体系。首先,要摒弃“过去种什么现在还种什么”。就拿高邮来说,不少农民祖祖辈辈种田,认为种田就应该是种稻、种麦、种粮,不知道还可以种草、种花,还可以开“农家乐”。认为“一稻一麦舒舒服服”,对农业新品种、新模式、新业态不是不懂、就是不敢。建议政府及部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外出考察学习、聘请专家讲课等形式,帮助农民开拓视野、更新观念,从固化的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其次,要坚持“什么好卖种什么”。要引导农民紧扣消费需求,积极生产适销对路、深受市场欢迎的农产品。当前市场瞬息万变,建议进一步发挥大数据作用,帮助农民加强信息分析和市场研判,为农民提供决策参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关键要做到引导不干预、鼓励不包赚,种什么养什么完全尊重农民意愿。第三,要追求“什么来钱种什么”。传统稻麦种植效益虽然稳定,但只能“温饱”难以“致富”。按每亩统计,每年稻麦种植纯收益约1000元,而养鱼达2000元,瓜果蔬菜达5000元,特色养殖则更多(比如黄颖鱼、桂鱼可达万元)。建议政府要把土地作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向土地要效益、向水面要产出,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经济作物,推进立体循环种养。同时要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养生养老、农耕体验、农家乐等新型业态,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二、加快“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转变

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饮食方面,从过去的吃饱向吃好、吃健康、吃安全转变,以量取胜的年代已经过去。建议要以“三品三创”为抓手,从过去的单纯追求数量、到量质并重、再到以质为先转变。一是品种要创新。一方面,好种出好苗,好苗产量高,有了好的品种,农业丰产就有了基础;另一方面,好的品种,不仅外观、口感、品质、营养、功能不一样,价格也明显高。比如,土鸡、黑猪肉等,市场供不应求,价格趋高不下。建议政府及部门要引导农民瞄准中高端市场、个性消费,种养品质产品、特色产品、功能产品,确保增产又增收。二是品质要创优。主要是农业种养过程中,要坚持标准化、绿色化、生态化之路,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优质农产品,保障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比如,高邮正在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养殖方式,控减养殖密度,减少饲料蛋品含量。三是品牌要创响。品牌是品质和品位的集中体现,很大程度上左右消费者的选择。同样是鸭蛋,高邮鸭蛋价格是其他鸭蛋的1-2倍;再比如大闸蟹,阳澄湖的显然要比其他品牌的贵得多。要想实现优质优价,必须打造品牌、塑造品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尤其是区域公共品牌,所有权是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受益的是区域内的所有农户,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策划、宣传、推介,使扬州的农产品都“响当当”“硬棒棒”。

三、加快“留守种田”向“骨干种田”转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在三次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但比重下降并不代表作用降低,就可以忽略。如果没有农民、没有高素质的农民留在农村,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必须在谁来种地上下功夫、出实招,使农村种田的都是能人、都是骨干。一要让“没本事的种田”成为过去。当前留守农村的大多都是“386170”部队,由于缺乏知识和见识,大多数农民种田就是为了满足一家人吃饱吃好,没有想办法从种田中获得更大收益。随着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种田不应该成为“没本事人”的专利,要让这种现象成为过去、成为历史。二要让“有本事的种田”成为常态。这几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力度的加大,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房地产市场的降温,不少能人、老板、工商企业、甚至上市公司开始关注青睐农业,逐步向农村回流,用他们的眼界、思维和资源,参与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返乡创业就业扶持力度,推动更多的精英争当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农民。三要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主体。建议政府及部门要加大教育培训和宣传引导,让新兴职业农民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不仅要让他们有文化、有能力,而且有底气、有自信。比如,在各级劳模、先进代表评比和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安排中,要增加比例名额,让他们有存在感和自豪感,增强不同群体争当农民的吸引力,实现农民是“一种身份”向“一种职业”的转变。四要让“组团共同发展”成为主流。建议政府及部门要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入股、订单农业、二次返还等形式,带领农民抱团闯市场,提高话语权,降低生产资料的采购成本,提高农产品对外销售价格。同时鼓励农民把承包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让一部分农民获得稳定收益后安心就业创业;让另一部分农民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建议要探索成立“土地银行”,确保农民收益、项目落户“两不误”。

四、加快“线下实体”向“线上网络”转变

随着高铁、互联网、支付宝、共享单车“新四大发明”的出现,农业生产在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谁来种的问题后,必须依托互联网,通过“线下实体”向“线上网络”的转变,才能更好地解决怎么卖、怎么卖得好的问题。一方面,政府要“织网”。当前,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各级政府及部门对电商发展越来越重视,不少地区出台了鼓励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意见,强化光纤网络、平台打造、运营管理、物流运输等体系建设,为农产品网上销售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有的部位、有的环节,比如高级网络人才的引进、知名物流网点的建设等有待进一步强化,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推进力度。只有把农产品销售的互联网“织好了”“打通了”,农产品销售才会更顺畅、更具竞争力。另一方面,农民企业要“触网”。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只有他们的“触网”意识增强了、“触网”能力提高了,农产品网上销售才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建议政府部门一方面要把“开网店”“卖网货”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点,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比如:想学技术的可以免费,开网店的可以贴补,销售好的可以奖励,等等。另一方面,要加大网上营销先进典型的宣传,通过自身边身边事,激发他们的“触网”冲动,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网上销售的“大军”,让特色农产品销得更远、卖得更俏、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