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8年提案
0591 关于推进我省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日期:2018-01-30 提案者:李鹭扬

制造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根基,是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主要力量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战场,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领域。近年来,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发布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发布的《工业4.0》,日本在《2014制造业白皮书》中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英国发布的《英国制造2050》等。

面对汹涌而来的制造业创新发展洪流,作为工业门类齐全、工业产值占GDP近半壁江山的制造业大省江苏,可以看作我国制造业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个窗口。虽然江苏省也一直在致力于产业升级,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先进制造业水平稳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由2009年的22000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67125亿元,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每年增幅均超10%,但是总体而言,我们的创新投入不足,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偏低,新产品产值率在20%左右,这低于制造强国50%以上的比例,大部分产业仍处在制造链的中低端,应对高端制造业国际竞争的能力还很薄弱。

而且欧美的“再工业化”后,其本土制造能力提升,已经给江苏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压力。一是外企投资减缓的压力,现在欧美企业在苏新设投资企业或增资的数量明显放缓,制造业的招商引资面临较大的困难;二是加工业务回流的压力,欧美发展新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部分领域甚至已经出现了智能工厂,企业制造成本大幅度降低,外包加工与海外采购的需求减少,对出口制造业与加工贸易带来冲击;三是成本上升的压力,制造业人工成本性上升的幅度已超过技术进步与效率提升的幅度,靠人口红利作为优势的中低端制造业举步维艰;四是创新竞争的压力,欧美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进行创新,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产生经济效益,促进制造业良性发展,而我们在市场导向、制度安排与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上均有欠缺,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后劲不足。

制造业作为国家强大的根本保障和国家间竞争的主战场,推动创新驱动、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在面临高低两端的竞争压力时,从2007年十七大正式提出“两化融合”战略到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充分表明我国由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的意志愈加坚定,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目前,以发展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制造业创新发展热潮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大省——江苏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把“保持制造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作为当前我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核心任务,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工业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制造业高端发展的政策文件,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两化融合水平、优化产(行)业结构、提高质量效益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制定了明确的具体措施,确立了科技强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和科技创新工程,着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发展。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并就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进行了专题安排。认真贯彻我国未来十年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出台了一系列的制造业发展规划文件:《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关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意见》、《江苏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等,并且在2016年6月8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出台《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和规划实施设想》,明确产业战略重点和空间布局,提出以南京为龙头,打造全国智能制造先行示范区。2016年12月,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不仅是搭建了一个技术研发和产业对接的高端平台,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进程,而且更是肯定了江苏省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潜在基础和后发优势。在会上正式发布的《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十三五”时期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

如果我们不紧跟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利用好发展智能制造这一契机,提升传统制造业,加速推进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江苏制造业在全国全球的地位将会受到影响。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我省制造业产业政策,明确智能制造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地位。近年来,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与资金密集的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虽然制造业仍是江苏的主导产业,但无论在政策导向、舆论宣传,还是从业者切实的感受上,客观上多多少少有“去工业化”现象,割裂了工业与服务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传承提升与开拓创新之间的关系,制造业被视为夕阳产业。针对欧美的再工业化与4.0等战略,我们应重新审视与调整现工业化政策。欧美将制造业创新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其发展。所以政府要协调多方资源,尽快组织编制好江苏省智能制造实施方案,抢抓智能制造发展重大机遇,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全方位确立我省在国内智能制造领域的中心地位。这需要下大决心、投大气力、注大资金,在我省形成实业强省的氛围,使“江苏制造”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

2、坚持智能制造“高端高质高效”的标准,不以规模论英雄,加强对具有核心技术的中小型企业的扶持。长期以来,我们强调把企业做大做强,结果往往是大而不强,所以打造智能制造的核心能力,不能单纯追求规模:欧美许多中小制造企业不追求规模多大,而是追求“专、精、强”,拥有某一领域的核心能力,占据着价值链的高端。因此,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进程中我们也不能被产业新名称所迷惑,不能把新产业中的价值链低端环节来当做先进制造业,而是要看是否依靠知识与智力资本,是否能创造高附加值,是否在价值分配中处于高端地位,是否具为高端装备核心部件。各级政府要重视和鼓励各种从事“高端高质高效”的中小企业,这样的企业多了,我省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形成了。对于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企业,省里应在税收、项目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3、深化国际化合作,搭建国际交流的大平台。德国、日本、美国等在发展智能制造方面,各具特点。江苏应该有针对性的加强同这些国家的国际合作,取长补短,形成江苏特色。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中,建议加入智能制造的合作项目,充分发挥海外引进人才的作用,组织召开工业智能化(江苏)国际论坛。这个国际交流的大平台需要政府出面搭建。

4、加强人才培养,鼓励人才落户江苏。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是人才。我省应该加紧制定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计划,培养跨界复合型人才。发挥我省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智能制造专业,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各级复合型人才。在全省范围大力引进从事工业智能化人才,在江苏“双创”人才计划中强化复合型,集成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吸收他们参与各级政府部门关于智能制造政策制定、项目评审工作,为政府的科学决策贡献力量。同时,也需要注意培养与之配套的操作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