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是关系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创新社会治理必然要求,是建设健康江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先后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出台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我省也相应出台了《江苏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精神卫生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从总体上看,我省现有的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医疗卫生问题是当前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据了解,我省精神病人的医疗水平和保障能力滞后于精神病人的需求。
一、目前现状
截止2017年7月底,全省持证总人数153.6万人,其中精神残疾16万多人。截止2017年6月,严重精神障碍在册患者30多万人,女性多余男性,女性占53%男性占47%;按年龄段分,18-60岁之间的占70%多;按文化程度分,高中或中专阶段的最多近80%;按职业分,农民占比最高超过50%;按经济状况分,贫困的占40%多;按病因分精神分裂症的占2/3;全省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共有96家,其中南京市最多,有11家。全省住院患者有3500多人,2017年全省各市严重精神障碍报告患病率在册患者人数环比增长0.65%,其中苏州市最高,超过2%;在册患者人数同比增长10%其中淮安市最高,达25%。以南京市为例,该市截止2017年6月底,登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2.66万人,其中持证精神残疾人1.5万人,接受随访管理的患者有2.31万人。登记“三无”人员等民政服务对象的精神疾病患者达4000人。公安部门警务平台录入的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约1万人。2016年,全市精神科门诊达51.7万人次,住院1.23万人次,其中儿童患者门诊2.7万人次,住院400人次。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较重,患者们迫切期待自己“正常”,出院后不愿再复查,还会自行减药、停药,造成病情复发,再次住院的几率增大。
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以南京市为例说明: 1、医疗资源相对不足。该市共有各类精神患者收治医院11所,其中专科医院8所,3家综合医院设有精神科,市属3所(卫生计生1所,民政2所),区属5所,核定床位2451张(实际收治病人最高达到3200张)。按南京市常住人口827万来计算(来源于2016年卫生计生事业主要统计指标),平均每万人占有床位数仅为2.96张(以实际展开床位计算为3.89),国家、省十三五规划要求每万人占有床位数不低于3.8张(3140张床,十三五目标拟定4张需达到3308张),南京市的现状与标准及该地区实际需求有明显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为明显,如美国每万人5.7张,新加坡每万人10张,韩国为每万人8.9张,就是与国内城市比较差距也是很明显,如上海市常住人口2415.27万人,全市精神科专业机构28家,精防机构18家,设有精神或心理疾病门诊的综合性医院16家,床位14267张,每万人约5.9张。目前南京地区各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非常紧张,精神病人入院待床现象在各个精神病专科医院大量存在,如青龙山精神病医院目前排队等候住院的低保精神病人有600多人,还不包括其他精神病人要求入住该院的。 2、康复机构严重不足。目前,南京市精神疾病治疗床位不足,同时病情稳定患者出院困难,长期压床,据统计住院时间最长达30多年。最重要的原因是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机构严重不足,大量应出院的患者滞留在医疗机构,占有了本来就紧张的医疗资源。如2017年8月南京脑科医院有住院病人600人,经评估其中有60余人应出院至康复机构,接受照护与康复,青龙山精神病院有住院病人1290人,经评估其中有400余人应转至康复机构。 3、儿童精神专科康复资源严重不足。近年来儿童孤独症等门诊量逐年上升,2016年度达2.7万人次,同比增长了7.1%,需要进行儿童心理行为评估的人数增加了12%,其中南京市需要治疗的儿童孤独症达1200人。南京市能开展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公立医疗机构仅有南京脑科医院与江宁区第二医院,可接受的儿童孤独症患者为300-400人,大量患儿不能得到及时治疗。 4、心理咨询服务能力欠缺。全市现有以下三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服务方式,分别面向不同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一是医疗机构开展的心理咨询服务。由南京脑科医院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并与南京卫生热线相衔接,由医院心理科专业人员在工作时间开展咨询服务,年服务量约2000人次。江宁区二院设立心理咨询热线24小时开放,年服务量约200人次。二是教育系统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各高校均配备有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开展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网络谈心和24小时热线咨询等。三是社会办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目前,全市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人员共有8400余名,由南京中大医院牵头成立了南京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共有43家会员单位。
三、对策建议
鉴于上述现状,建议加强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及精神科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建设江苏省精神病专科医院,增加床位数量,扩大精神疾病患者收治规模,从根本上缓解目前我省精神病人床位严重不足的矛盾,以省级医院为基地,加强精神病学科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对市级专科医院和精神科室进行有效指导,开展技术支持和培训,支持儿童孤独症康复医疗资源建设,扩大儿童孤独症康复接收能力,让更多的患儿接受康复治疗,为我省精神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各负其责,精神疾病专科医院、三级医院的精神科主要负责急重症诊治;患者病情稳定,具备出院条件后,可先到区精神卫生中心或二级医院进行一段时期的“缓冲”,避免直接从医院到社会的“硬着陆”;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主动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临床心理科、精神科相关专科的建设,积极开展精神卫生服务。 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应依托医联体的工作机制,建立相互对接的信息化系统,及时传输患者的入院出院信息。要通畅门诊治疗、住院治疗、社区(村)康复治疗、家庭康复治疗的全程无缝医疗服务。 实施农民健康工程,高度重视农村乡镇卫生院精神病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积极开展巡回医疗,充分发挥村卫生室网底作用,为农村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方便、有效的医疗、康复服务。 最后,应大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创造条件,鼓励、扶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精神病医疗服务领域,按政府规划要求投资举办具有精神专科特色的医疗机构,满足多样化的精神科特需医疗服务,特别在精神康复等领域可以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