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8年提案
0542 关于进一步强化全省电影产业发展的建议
日期:2018-01-30 提案者:丁文剑等2人

    我省近几年电影产业发展迅速,2017年全省备案的电影有189部,省局审查的电影41部。《大闹天竺》、《心理罪》、《二代妖精之前世今生》票房均过亿,开创了我省同年度3部票房过亿的纪录。省内票房数比去年同期增长29.49%,全省票房位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影院739家,银幕4578块,共有两个国家级影视基地和四个省级影视基地。全国现有院线30条,我省有两条。省内微电影节,有泰州国际微电影节,宿迁亚洲青年微电影节,同里微电影节等,但是衡量一个地方电影的强弱,主要是看精品创作成果,而不仅仅硬件设施和办电影节投入。江苏电影不缺人才,不缺题材,不缺资金,这几年原创生产稳步前进,但精品电影数量还是偏少,原创开发能力不足。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创作人员(包括江苏籍的电影人才)大多不生活在江苏,该现象全国(除北京)都普遍存在。由于电影相当于其他产业来说,是一个小产业,全国很难同时有多个创作中心,省内电影人才大多江苏、北京两头跑,或长期居住在北京,江苏注册的电影公司很多成了留守公司。

    2.省内各地区对电影产业的扶持政策各不相同。由于电影政策的起草人员对电影不甚了解,一些政策文件用词不专业,政策有漏洞,兑现时和影视企业出现矛盾,拖延兑现,甚至不兑现等情况时有发生。

    3.省内地方政府扶持的电影以主旋律、先进人物和地方历史故事为主,拍摄后的观众面少,达不到预期的通过电影宣传地方、宣传教育的效果。

    4.近几年,由于其他省份的税收、文化引导资金扶持力度加大,不少本来应在江苏立项的项目转到其他省立项。

    5.江苏省电影家协会会员大多以南京和部分苏南重点企业为主,对散落在全省的基层民营电影公司的会员发展不够,对会员企业的指导力度不够。

    6.江苏作为高教大省,艺术类高校的数量不少,但影视人才毕业后留在江苏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不多,或因无法从事专业工作而改行。

    7.全省民营电影公司的存活率很低,大多因电影项目而成立公司,项目结束后,很少能有第二个电影项目,大多电影公司成了项目公司。

江苏省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化精品生产成果丰硕,但电影在文化产业中是相对薄弱的短板。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影响力大,在艺术产业中有龙头带动作用,也是最接近大众、最能影响大众的艺术之一,建议在以下方面重视调整,以推动江苏省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建议组织调研,了解兄弟省市,如上海、广东等地对电影产业的扶持政策,适应形势需要,及时对我省的电影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政策上要一视同仁。

    二、对全省各地的电影产业扶持政策制定时进行指导和辅导,制订的电影产业相关政策尽可能专业、一致,便于操作。

    三、对吸引创作型人才在我省落户、工作、生活制订专项优惠政策。

    四、加强省电影家协会队伍,建议以省电影家协会为主体,梳理、统计全省现有及省外江苏籍的电影创作人才,搭建平台,加强沟通和交流。同时,省电影家协会发展会员,不能仅以省内工作生活人员为主体,可拓展到江苏籍的所有电影人。

    五、我省作为文化大省,出版、文学、美术等方面均居全国前列,而这些方面都是电影发展的基础。引导江苏省电影创作人才和本省的作家、音乐家、美术家表演艺术家加强交流与合作,让电影这门综合艺术多一些江苏元素。

    六、重视电影产品,更应重视电影作品。重视商业片会产生一定的票房,带来一些数据,但仍需要引导增加真正的文艺电影精品的拍摄数量,因为商品片只会带来好看的教据,而文化精品,作品才会长久留下来,才会对我省产生长远的文化效应。

    七、民营电影企业已成为我省电影创作的主体,创作题材丰富,我省地方民间影视文化企业对电影制作充满热情,但大多数民企缺少正确的指导,容易投资失败。我省已连续几年举办编剧培训班,建议组织对电影有热情的文化公司在制片制作上进行培训,培养职业电影制片人,以提升我省电影整体的制作水平。

    八、以省内国有上市影视公司为主体,对有人才有项目的小微电影公司进行整合,可资本输入,也可作为外围紧密型战略合作公司,以解决项目和资金对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