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8年提案
0405 弘扬工匠精神,开掘工业遗产,构建工业智库,开发工业旅游——江苏应大力加强工业文化研究
日期:2018-01-27 提案者:刘学进

“工业文化”是新时代体现中国特质的一个创新概念,内涵极为丰富,理论与实践性俱强,对于中国工业发展、工业保护、工业原创、工业强国、工业教育与工业战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如工信部、财政部2017年1月6日《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所言:“工业文化在工业化进程中衍生、积淀和升华,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社会行为及价值取向,是工业进步最直接、最根本的思想源泉,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在着力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既需要技术发展的刚性推动,也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大力发展工业文化,是提升中国工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中国工业新形象的战略选择,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有力支撑。”

作为新时代工业文化的核心,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为中国工业文化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践行工匠精神、发挥创新作用,推动现代工业发展方面,近代中国著名实业家刘国钧先生和他创办的大成企业集团为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财富。由纺织业起步,带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使常州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确立了新兴轻纺工业城市的发展路径与经济特色,这些都离不开大成集团的导引与推动。大成公司八年产值翻三番,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普遍萧条和中国棉纺织业动荡不定的时局下,创造了实业史上的巨大奇迹,成为时人与后人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对象。

刘国钧与大成企业集团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刘国钧身上的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刘国钧由学徒出身,既秉持一般工匠的刻苦耐劳、严谨认真品质,又能不断进取,做大做强。可以说,创新加实干,贯穿了他创业的全过程。他注重技术更新,重视产品质量,关注人才培养,实施科学经营;他在员工管理方面的“自治化”与“互助化”方式探索,对于员工素质提升发挥了明显作用。可以说,刘国钧及大成企业集团不仅创造了惊人的经济成就,而且创造了丰富的企业文化。当然,近代江苏及各地著名企业家,如张謇、荣德生、荣宗敬、薛明剑、卢作孚、吴蕴初、范旭东、宋棐卿、刘鸿生、张静江、穆藕初、虞洽卿等,也莫不在工业文明与工匠文化方面有所建树。

刘国钧等近代著名实业家及其企业,无论在工业文明还是工匠文化建设方面的成败得失及其经验教训,是中国近代工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全面梳理和认真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推进中国工业文化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工信部于2015年成立工业文化研究中心,统筹和领导中国工业文化理论建构、工业遗产保护、工业文创产品开发指导、工业文化教育推广、全民工业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工作。

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上,南京大学李玉教授应邀汇报了江苏省丰富的工业文化资源,以及开展相关工业文化研究、工业遗产保护、工业旅游规划和工业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现状,并介绍了南京大学在产业经济、企业史、文化产业、文化遗产等相关领域的学科基础和从事工业文化高端研究的条件。工信部领导对于南京大学在工业文化研究方面的优势高度重视,非常希望与南京大学及江苏省加强合作,建立高水平专业机构,共同推动中国工业文化研究迈向新时代。

江苏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与工匠文化建设较为领先的地区,成就巨大,遗产丰富,南通、无锡、常州、苏州、南京均是中国近代工业建设的重要基地,是中国工业发展的见证地;以张謇、荣氏兄弟、刘国钧为代表的苏籍企业家(第一代“苏商”),依托江苏优越的资源秉赋和区域条件,从轻纺工业开始,逐步向其他行业拓展,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创业成就,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进步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产。

这些工业遗产不仅见证了近代众多江苏企业家的创业历程与工匠精神,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服务功能,可以从展示民族工业发展道路的角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普及全民工业化基础知识,提高民众对于工业科技发展进程的认知,增进其对于党和政府有关工业政策的深刻领会。

除此之外,这些宝贵的工业遗迹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投资价值,不仅可以带来文化效应,更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应。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不仅要“保护一批工业遗产,抢救濒危工业文化资源”,而且“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工业遗产保护领域,合理开发利用工业遗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老旧厂房、设备等依法建设工业博物馆”;同时,大力发展工业旅游,“鼓励各地利用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产业园区及现代工厂等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工业旅游产品”,“促进工业旅游与传统观光旅游、工业科普教育相结合”。可以说,在开展工业遗产再利用、发挥工业遗迹新作用方面,江苏具有明显的优势。

江苏工业遗产众多,历史底蕴深厚,但是开发利用相对有所滞后。例如在工信部首批工业遗产名录之中,江苏无一上榜。像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南通等地都有不少历史地位较高,而且保护较为完好的老厂区、老厂房、工住宅,还有不少老工匠、老企业家健在,理应在理论和实务方面走在全国先列。据悉,湖北正在全力建设以汉冶萍为中心的近代钢铁工业遗产,辽宁正在打造本溪湖、鞍山等煤铁历史遗产,四川正在进行酒业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均可为江苏提供示范与借鉴。

江苏加强近代工业文明、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研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借鉴历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江苏经济以实体经济建设为主体,在互联网时空条件造成的经济结构日益虚拟化的条件下,如何激化企业家的生产热情与创新激情,不仅关乎强固实体经济主体地位的问题,而且对于提升民生质量,促进有序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点上,以张謇、刘国钧、荣氏兄弟为代表的近代江苏企业家们的实干创业、实体创业历程及其成败利钝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咨询作用,相关研究的智库功能不容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