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8年提案
0320 关于推进台资制造业企业在大陆持续发展的建议
日期:2018-01-27 提案者:孙晓青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日益密切,经济依存度不断深化,大陆已成为台商投资最为青睐和密集的地区。在大陆的各类台资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制造业企业。在全球制造业开启智能制造大局的关键阶段,推进台资制造业转型升级不仅有利于提升台企盈利能力、增强两岸产业合作的凝聚力,对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增速的减缓,台资制造业在企业层面、体制层面和市场层面均存在一定的困难,制约了台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一、 台资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难题分析:

1、 规模难扩。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制约企业规模扩大,特别是产品外销的企业,国外订单减少,企业用工锐减,以规模化生产赢利的企业经营出现困难。

2、 转型困难。以江苏为例,大部分的台资制造业企业代工企业提供相关配套或者以贴牌代工为主。虽成立研发机构,但在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上成果有限,短期内依靠自主研发难以取得关键性突破。

3、 成本增加。商营成本中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随着工资水平上升随之而来的是社保相关费用的增加,企业负担沉重。

4、 税负沉重。《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出台后,台资制造业企业其所得税率由原15—24%增至25%,且不再享有“二免三减半"的优惠。加之其他费用,实际税负已经超过30%。

5、 融资困难。由于两岸的政治因素,政策上依资本额不同,台资企业投资中国大陆受台湾当局的种种限制。台资企业普遍倾向于通过台湾金融机构解决资金需求,但由于缺乏人民币操作平台,台湾金融机构在大陆向台商提供在地化的服务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台商日渐增加的人民币周转营运资金。

6、 权益受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和宏观调控等内部因素,台商权益保护的内容也日趋多样复杂,台商合法权益受侵害的现象也日益增多。包括知识产权受到侵害及劳动仲裁台商权益受侵害两大类。

二、 围绕推动台资制作业企业在大陆持续发展,推动两岸经济和谐发展的几点建议。

台商在大陆制造业投资金额绝大多数集中于东部地带,呈现出由单集聚中心格局发展为双集聚中心又回到单集聚中心的演化特征。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江苏省是台资制造业最为密集的区域,全省累计批准台商直接投资和经第三地转投资项目近2.6万个,实际到账台资超700亿美元,实际吸引台资占大陆总量的1/3。根据江苏省台商服务中心发布的台资企业500强名单,显示出江苏台资企业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中又以电子资讯占主导地位。在全球制造业开启智能制造大局的关键阶段,推进台资制造业转型升级不仅有利于提升台企盈利能力、增强两岸产业合作的凝聚力,对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面对台资制造业企业遇到的发展问题,特提出几点建议:

1、 政策支持。深化两岸产业合作,促进台资制造业企业融入祖国经济发展大局,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建立更加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和全新的运行体制机制,建立与两岸产业深化合作相符合的市场环境。从政策的顶层设计层面解决合作障碍,解决台商投资大陆行政与司法接轨难的矛盾。在涉台法律法规、金融制度、外汇管理制度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有所突破。

2、 转型升级。深化产学研合作,引导台资制造业和大陆高校、科研机构从短期、松散的项目合作向长期、紧密的战略合作转变。对台资中小企业提供以政府主导的专业机构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台湾研发,大陆制造”模式向“中国研发,中国制造”的新模式发展,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导投资向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

3、 税收政策。各级政府可以考虑对转型发展中的台资制造业企业给予一定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建立地方专项财政资金,适度支持台资制造业企业研发、营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适用对象范围较广,降税幅度较大,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宣传,积极服务台资制造业企业,协助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

4、 市场扶持。抓住“扩大内需”的契机,扶持、引导台资制造业企业积极参与内需市场,让台商掌握经营内销市场的通路。定对台资中小企业的专项扶持政府采购计划,适当降低政府采购对台资中小企业的门槛要求,将更多的台资中小企业产品纳入到政府采购范围内,为企业提供得到更多政府资源的机会,促进其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5、 用工扶持。各级政府应创造和改善就业环境,加强与台资企业的联系,通过开展“春风行动”、“牵手行动”、“就业援助”等方式提供求职信息、开展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就业培训体系,根据台资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能培训。清理整顿职业中介机构,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切实保障台资企业合法权益。

6、 融资支持。应积极推动较为成熟的台资企业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融资,发挥它们的龙头作用,吸引现有产业链企业,加快产业提升聚集。利用上市公司带来的先进管理水平、灵活融资方式,提升企业质量,努力促进台企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与台湾金融企业合作的先行先试,鼓励台资金融机构在两岸金融对接和创新方面积极尝试,设计出适合台资企业状况的综合金融服务计划。鼓励大陆金融机构将台资企业纳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对外贸易金融服务中,保证台资企业的对外贸易结算和信贷办理同等待遇,为台资制造业企业创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7、 服务提升。一方面,建立政府部门与台商协会的定期沟通交流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度,帮助企业准确把握政策的实质内涵。第二方面,应用信息化手段,搭建集“网上办事、企业服务、查询统计、信息交互、效能监察”等功能为一体,与政府信息公开相对接的政策信息公开平台。第三方面,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建立公开办事制度,明确政企双方责任,帮助台资企业解决动迁、土地审批、劳资纠纷、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问题,增强台商投资信心。第四方面,职能部门在充分掌握、运用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对有利于台资企业经营发展的事项,可以“老政策、新做法”,尽可能给与企业优惠,减轻困难时期,企业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