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些年来,我省积极开展“特色小镇”建设,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特色小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省委、省政府对“特色小镇”建设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举措,如2016年底,省政府颁发的《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指出:特色小镇是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优势产业,集聚高端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非镇非区”创新创业平台;我省“特色小镇”建设成果:2016年10月,住建部发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包含全国127个镇,其中江苏省有7个;2017年8月住建部、发改委公布了第二批276个全国特色小镇名单,其中江苏省占15个,合计有22个。
在打造“特色小镇”如火如荼之际,我对全省部分地区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基层关于“特色小镇”的工作难点和困惑。
一、问题分析
1. 规划方向比较盲目,“特色小镇”无特色。有些乡镇借着“特色小镇”建设的“东风”,在没做好科学规划的前提下,盲目上项目,认为:只要上级有政策资金支持,能给本镇带来人气、财气、名气,做做样子交差也要做,被动应对;有的则边建设边规划,先把地圈起来再找项目,甚至干脆做成房地产项目;还有的脱离实际,贪求“高大上”的政绩工程,导致规划理念不清晰、内容不科学、体系不完善,缺少地方产业特色的鲜明度、功能定位的精准度和发展方向的清晰度。
2.体制机制缺少配套,人才队伍不得力。希望给力的政策!这是调研过程中听到基层普遍的呼声,“我们没钱可以想办法去筹,没人手可以想办法去借,但目前的政策不太给力,难啊”。这里的政策,主要指地方财税政策、集体土地政策和工作激励机制等。此外,不少地区“特色小镇”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共识合力没有形成,工作进展缓慢;乡镇干部中专家人才奇缺,也制约“特色小镇”发展。
3.产业特色不够鲜明,发展趋向同质化。有些乡镇不顾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同质化发展趋向严重;有的镇原本有比较强的二产,作为镇级财政支柱,为了搞“特色小镇”,没按照“宜工则工”原则,盲目追求“特而精”的三产,模仿别人新辟旅游项目或产业园区,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失去传统优势,又没形成新的竞争力,发展停滞。
4.支柱产业培育乏力,经济发展缺后劲。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方面缺乏认知,没平衡好!缺少长远规划和通盘考量,走一步看一步“新瓶装旧酒”;有的“特色小镇”则“包装大于实际”,靠策划一些表面化的“新卖点”创招牌。以致支柱产业培育乏力、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创业创新人才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特色小镇”无特色。
二、对策建议
“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业态和生态社区功能的发展新平台。我省是实体经济强省,具备工业基础优势,不能照搬山多地少的“浙江经验”,要充分利用现有开发区、工业园区,走出江苏特色的“特色小镇”建设之路。
1.通过科学规划,明确产业引领。“特色小镇”建设需要科学规划来引领,明确产业特色;在规划理念上,要有长远打算;在产业规划上,要多征求本地乡镇干部和当地企业家的意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在规划执行上,不能任意改动原有规划方案,特别是中心镇建设,更要审慎对待;在规划衔接上,须衔接配套,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建设规划、乡镇工业发展规划等,让各项规划无缝对接。
2. 创新工作机制,凝聚强大合力。省级层面,要充分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发改、工信、财政、建设、国土资源等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对“特色小镇”建设的专项扶持政策,建立“特色小镇”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及时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在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层面,既要积极有效落实上级政策,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体责任心,扎实开展工作。
要建立党政引导、市场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凝聚成强大合力,以实践创新促进机制完善。例如:可要求市、县区两级要成立党政领导牵头的指挥部,目前有的县区仅仅要求乡镇成立指挥部,协调乏力,难以形成合力。
3.拓宽资金渠道,吸引民资进入。要设计好省、市、县区三级政府配比资金保障模式,以解决各地创建工作中的资金匮乏问题。创新“特色小镇”建设投融资机制,支持条件成熟的“特色小镇”发行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或集合债券,用于公用设施建设。
同时,要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方面做足“功课”:第一,各级政府出台引资配套政策,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第二,激发企业家回乡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参与“特色小镇”建设,促进传统企业、尤其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型发展。第三,要积极推动骨干企业上市,对接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
4.依托当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小镇”要立足于当地传统优势产业、人文历史禀赋等资源,本着“重本色、创特色”的原则,务实推进。要因地制宜,依托原有产业,聚焦新兴产业,谋划特色产业,经过重新战略定位、创新发展,构建“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和“一村一品”的生态生活,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