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8年提案
0237 关于优化职业培训模式 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建议
日期:2018-01-27 提案者:高慧

面对“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靠制造业起家的江苏,大力振兴江苏制造业,正经历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阵痛和蜕变。产业工人是江苏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存在着结构“断层”,培养与实践“脱节”等一些列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

一、主要问题

1.产业工人结构存在“断层”。一是高技能人才呈现青黄不接。调研发现,高技能人才年龄结构偏高,超过45岁的占了总数的近一半,严重缺少年轻的高级技能性人才。受择业观念变化和保障政策变化影响,近年来参加高级技师培训的人数至少下降50%以上。二是产业工人技能半衰期越来越短。据调查,许多智能化制造产业,以前培训周期可能三五年,现在只有一二年甚至更短,高技能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高新技术要求,迫切需求不断“回炉”,学习新技能新本领。

     2.培训教育模式难与产业“共振”。一是培训内容与产业实践存在“脱节”现象。一些公共培训平台对新产业、新业态所需人才的培养存在着明显的时差性滞后,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未能及时适应产业发展,使得学员的知识技能难以及时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二是面广量大的初中级产业工人成为培训教育的“短腿”。政府资源的培训平台主要以培训高技能人才为主,面广量大的初中级产业工人培训存在缺口。总工会等少数部门虽说有面向初中级产业工人的培训平台,但存在信息不健全、覆盖面不精准等问题。

3.政府体制机制存在着“盲点”。一是中小企业面临着信息不对称。许多中小企业对诸多培训信息都接触不到,加上培训经费不足,特别希望参加各类免费培训课程。但当前享受政策的多是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二是合作对接落到实处面临着“瓶颈”。各种培训平台间的合作对接政策还不够系统,缺少刚性、长效性的制度激励机制。以政府强力推进的校企合作来说,存在高职院校承接培训教育积极性不高、企业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

二、建议

1.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产业工人培训体系

一是整合各方平台,“普惠”面广量大的产业工人。建议将产业工人培训列入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做好普遍性、同质性、紧缺性等共性项目的培训工作。各地要建立职业培训公共信息平台,可以链接并查询到全省各市各个层面的免费及公益性的培训信息、内容和载体等,让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和产业工人及时获得信息。

二是依托各类社会平台,有的放矢培训操作性强的产业工人。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协会组织指导作用,通过授权委托、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差异性、专业性、沙龙性等多种类型培训。鼓励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建立和完善职工教育培训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菜单式培训。

三是立足职教园区,产教融合打造产业工人培训基地。推动职业院产教融合,积极参与开放式公共培训服务,面向全国打造行业产业工人培训基地和培训标准,服务工业企业、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      

2.推动多元化灵活性的产业工人培训就业模式

一是以产业为导向,精准引导产业工人的培养方向。进一步细化省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按不同工种等级、紧缺行业等分类,科学设置人才需求指标,定期发布需求信息,为各类高职院校设置教学内容、为各种培训平台等提供指引。

二是变革教育模式,多方联动培养就业型的产业工人。通过开展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委托代培等多种培养方式,着力构建产学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打通技能人才供需通道。推动学校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基地建在学校,探索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

三是营造良好氛围,推动高技能人才群体的复合增长。强化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拓展技能竞赛的广度和深度,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加大奖励力度,并与职能、奖励、薪资考核等挂钩,推动建立起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3.完善多渠道外延式的产业工人保障体系

一是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实施产业人才新型评价体系。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推动规模企业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推进行业开展中小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加大企业、行业考核在技能评价中占主体比例,并试点推行对高级技能职称的直接认定等。

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产业工人培训的直补机制。建立完善职工培训支持政策,创新培训资金补贴方式,更多采取政策购买服务,逐步建立以市场、企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财政支持方式,全面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对参加职业培训且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根据职业(工种)培训成本、紧缺职业(工种)目录等给予不同档次的培训补贴,尤其注重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补贴。

三是以技能人才为核心,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保障体制。建立起从升学到就业,从薪酬保证到权利保护的技术工人保障体系,让技术技能型劳动者有可靠的社会保障和稳定的成长空间。提升技术工人群体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让工匠等技术工人群体得到更多尊重,提升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让技术工人群体更多发出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