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委省政府公布了《关于加快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的意见》,描绘了未来扬子江城市群的发展蓝图,扬子江城市群包括南京、镇江、常州等演讲八个设区市,位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场景经济带发展融合交汇地带,地理区位优势独特、综合经济实力雄厚、文化底蕴深厚。针对扬子江城市群,江苏省规划了“1+3”的功能布局体系,其中1是扬子江城市群,未来将承担着江苏经济“发动机”和“增长级”的作用。3是扬子江城市群将承担着长三角城市群北翼核心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和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重要开放门户和标志性区域三重使命。但在扬子江城市群八市之中,苏州的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省首位,省会城市南京近年来虽然超过无锡跻身第二,但与第一名仍有不小差距,而第三名则紧追其后。因而,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群的核心相比,江苏省省会南京的首位度、辐射能力显得有些不足。如何打造“强富美高”新南京,提升省会南京的城市首位度,值得深思。
一、提升城市首位度,南京具有显著的优势
1.地理位置优势:南京是长江下游的中心城市,是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处于东部发达地区与中部欠发达地区的“隆起”部位。南京都市圈是唯一跨省域合作的都市圈,其辐射范围影响到苏、皖、赣三省,南京和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具备了充足的拓展空间,南京部分产业、功能向周边省内外城市转移和分散,带动周边的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
2.科技人才优势:南京市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和教育基地。现有中科院、高等院校、自然科学研究等研发机构近600家,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各大门类,科研设施先进,科研开发实力雄厚。拥有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代表国家一流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百余个,各类科技协会、学会400余个,南京拥有科技人员近40万人。南京市还是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列各城市第三位,综合科教实力排国内第三位,具有非常丰厚的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基础。
3.综合立体交通优势:交通运输体系是对外联合发展最重要的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铁规划中将有多条高铁线通过南京,南京作为高铁节点城市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另外,南京在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走在前列,南京是拥有空港、海港、高铁三大交通枢纽的城市。南京将枢纽经济作为“五型经济”之一提出,突出了对综合性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的重视。
4.战略优势:作为长三角城市群承东启西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多重国家战略的推进以及南京自身实力的增强,为南京城市首位度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从国家级《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划》、获批长三角唯一特大城市,到省级的“1+3”战略构想、南京都市圈、宁镇扬一体化、扬子江城市群,再到兄弟省市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等,都能看出南京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加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拓展了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的视野;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江北新区的建设实践,确立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的战略优势。
二、 目标:加快形成创新发展的核心优势,建好科研与市场间的桥
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增强人才与城市间的粘性,着力营造优质的创新生态系统,打造人才之城、创新之都。在宁镇扬一体化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牵头抓好关键项目的对接实施,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用心抓好城市建设治理,创造过硬的富民成果,提升南京首位度。
三、统筹推进宁镇扬一体化,提高南京首位度的几点建议
加快推进宁镇扬一体化,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抓手,是三市加快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南京提升城市首位度的迫切需要。通过构建宁镇扬一体化,南京将极大地扩大发展纵深,有更大的空间构建高端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集群,进而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吸引更多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推动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同时,通过区域内更完整的产业链、阶梯化的区域产业分布,也可以更大层面放大南京的人才优势,促进人口高质量增长、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竞争力,从而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面对如此机遇,南京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在省会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态势下,在其他区域中心城市空间不断拓展的格局下,在上海龙头地位更加突出的背景下,在中西部城市日益崛起的潮流中,南京提升首位度面临较大的压力,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高起点布局,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针对南京城市空间发展多向,空间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积极实施“中心集聚、双轴拓展”战略,推进老城区、南部新城、东部新城、河西新城、江北新城等中心城区资源要素集聚,打造沿江发展轴、宁连—宁高发展轴的辐射通道,形成以长江为主轴、以主城为核心、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空间布局结构。
2. 高强度转型,全面推进产业升级
在南京市产业发展由准求规模向追求质量转变的过程中,坚持服务业高端化、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思路,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金融、物流、旅游会展、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2)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风电光伏装备、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通信、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八大战略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推进集群式发展。
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结合,推动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融合,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钢铁、汽车四大产业支柱发展水平,推进纺织、服装、食品、建材、船舶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向高端、高质、高效转变。
3. 高频率合作,全面集聚资源要素
为提升南京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满足依托沪宁杭、服务长三角、
辐射中西部、面向更大区域和国际舞台为要求,积极实施东进、南扩、西延的合作战略,重点推进南京与长三角城市特别是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合作,主动承接上海技术、资金、人才等先进资源要素的辐射。加强宁镇扬、南京都市圈、南京经济区的合作,扩大南京经济腹地,提高南京产品在区域的市场占有率。
4. 高层次创新,全面推进成果转化
首位度竞争的取向,正在从传统领域的首位度竞争向创新领域的
首位度竞争转向。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大规模汇聚领军型的创业创新人才,全方位营造最适宜的创业服务环境,深层次解放和发展人才和科技生产力,努力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
2)进一步扶持信息服务机构、管理咨询机构、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社会化创新服务机构的发展。
3)积极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大型仪器设备、人才、信息等各类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释放全社会创新潜能。
4)大力提升科技国际合作水平,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外资研发机构就就地转化科研成果,放大技术外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