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是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一个地区落后还是发达,一个家庭贫穷还是富裕,他们的差距不仅在于资本,而且在于知识。落后地区、贫穷家庭,不仅在于资本较少,而且在于他们获得的知识较少。由此,决定了知识服务的重要载体——图书馆系统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江苏的公共图书馆事业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但发展不平衡,也还不充分。2016年底,全省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95册,列全国第六,是全国人均0.65册的近1.5倍;总流通人次6489万人次,列全国第三,平均每人去图书馆0.86次(而全国人均是0.5次)。但是,省内不同地区差距明显。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苏州、南京最高,为2册以上,而其他设区市都在1册或1册以下;总流通人次,苏州最高,为2536万人次(按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人一年内去公共图书馆2.5次),而最低的某设区市仅110万人次(平均每人0.23次);书刊外借册次,苏州仍是第一,为1609万册次(平均每人借了1.5册图书),而最低的某设区市仅155万册次(平均每人借了0.32册)。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这种不平衡在苏州内部也同样存在。苏州近几年推行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很有成就,有76个图书馆分馆,但在其服务区域内,图书馆分布不均。姑苏区平均每2.7平方公里、每3万人拥有1个分馆;高新区平均每8.3平方公里、1.3万人拥有1个分馆;而相城区平均每27平方公里、4.6万人拥有1个分馆。公众获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便捷程度不一。
针对江苏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建议,科学规划、加快建设,政府主导并鼓励社会参与,形成便捷、优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推进江苏公共图书馆事业新发展。具体如下:
(1)将公共图书馆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加快建设并合理布局。政府要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按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合理设立图书馆分馆。
(2)促进政府与社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推进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和服务发展。图书馆分馆的用房,可通过与街道、社区或者居民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协议合作的方式解决。还可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网上借阅社区投递”等服务的运营和管理。
(3)延长公共图书馆服务时间,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向社会公众的服务功能。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把图书馆当作“藏书楼”的观念,改变许多图书馆,特别是某些设区市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开放时间偏短(17时闭馆以及周一闭馆)的问题。以读者为中心,建立更多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
(4)倡导志愿者参与图书馆日常运行和服务。推进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专业化,壮大志愿服务队伍,这样,可以更少的人力和财力发展、管理更多的分馆,以及延长服务时间,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