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推进健康中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必经之路。江苏已进入老年化社会,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居全国各省第三位,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居全国各省、区(不含直辖市)之首,并呈现出快速化、高龄化、空巢化、慢病化和失能化的特点。老年人多种慢性病混杂,长期带病生存状态加重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我省大部分地区的实现的养老模式为国家倡导的9064养老模式,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6%的老人在社区养老、4%的老人机构养老。据初步统计,全省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305家,其中民办养老机构达到1011家,占养老机构总数的43.8%。全省共有各类养老床位62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超过36张,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老百姓对老年养老服务需求的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 目前我省的医疗资源难以满足老年病人长期住院需求,养老床位非常紧张,医疗型养老机构(护理院)更是“一床难求”。
如何改变现状,减少慢性病发生率及并发症,提高老年人的健康寿命,缓解养老困境及医养压力。中医“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势特显。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备的医疗、预防、保健等全方位价值,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可通过调和阴阳、调畅情志、食疗养生、运动养生等全方面综合调治,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满足老年人的医疗诊治、慢病预防、大病康复、养生保健等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对推进我省创新性实效性的医养结合具有现实意义。
中医“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强调服务对象、服务提供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政策保障五个方面的创新。想要进一步紧密融合发挥优势还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中医医养服务体系衔接不足 养老及老年人健康管理由人社部 、民政部、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共同管理;其中医疗由卫生计生部门主管,而养老由民政部门主管,多部门管辖导致医疗及养老资源融合度不够,“医”、“养”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同时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区域分布缺乏科学性,二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隶属区级管辖,中医养生机构名目繁多,各自为政未形成上下联动紧密合作的中医健康服务体系。
2、养老及中医专业人力资源不足 据民政部统计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内设、并设、引入医疗机构来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比例不足。目前的养老服务人员中,具备专业的医学背景的人员不足,具有中医特色技术人员更是缺乏,中医药健康管理人才凤毛麟角。近几年通过努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完成了基本中医药服务,但离老百姓中医药服务实际需求还很相距胜远,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中医“医养结合”进程进一步完善发展的瓶颈。
3、养老与中医健康服务医疗保障制度不足 医护人才严重短缺导致养老看护支出费用近些年连续上涨,现在急需建立一个长期医养保险制度来缓解,这也是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医医养结合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养生保健与医疗技术很难划分,但实际消费需求很大,项目繁多,需要医保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明确报销范围便于操作,也需要完善相关的保险制度,保障中医医养结合的顺利开展。但目前缺乏针对老年健康特点的保险保障模式,医保结算存在困难。
4、规范化的中医医养结合投入大,资金投入信心不足。 无论是中医医疗机构新建养老机构,还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都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许多养老机构受资金和场地限制,无法做到医养深度结合,更不用说引进相关人才、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中医技术服务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及资金投入,相对其他投资回收慢,加上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没有相关明确的规范,社会资本呈现观望状态。
中医的慢病防治、康复护理、养生保健等在养老服务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医养结合中中医院与养老机构不是简单的1+1的关系,它是一个刚需的新兴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既需要顶层的设计规划、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长效机制的完善,更需要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社会资本的参与。建议如下:
1、加快顶层设计,完善中医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明确政府职能牵头部门,医养结合的准入、扶持政策以及纳入医保等诸多问题,要将不同的管理部门和实施机构在这一问题上从上至下的进行结合,促进医养结合的顶层设计真正落地。依据国家相关出台的标准尽快完成江苏地区中医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完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和标准,引导各类机构提供规范化、标准化服务;通过部门联动,在医养结合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因地制宜地整合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居家养老等各方资源,利用中医医院的资源和教育机构的科研力量,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养老院、教育机构之间的有机合作,发挥三甲中医院的资源优势,加强开展对中医药服务内容的评价和监督管理,并通过一系列的医疗健康保险,形成长期有效的中医医养服务内容及体系。
2、挖掘中医药养生保健能力,将中医药优势引入老年人健康服务。,引导中医药专家进社区进行中医养生宣传,管理中医健康服务社会团体定期组织中医药医疗、保健专家走进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障,并组织开展老年健康知识讲座、保健养生、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等特色服务,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要。膳食方面,将中医提倡的因人因体质和缓进补等理论引入老年人膳食管理。手段方面, 可将针灸 、刮痧等中医保健养生技术引入老年慢性病的调养。运动方面,将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引入老年人运动管理。同时,引导优质中医资源,开展以中医为主题的养老服务试点,鼓励和引导条件较好的地区率先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典范意义的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带动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的全面发展。
3、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中医“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在各级大学院校的教育规划中,结合中医药在养老 、预防、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新设相关专业,加强健康养老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加大政府财政对中医养老服务教育的投人,利用三级甲等中医院建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强中医养老服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中医药特色服务技能培训,加强中医药护理人员业务能力培养,进行资格准入考核认证,尽快建立中医“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
4、整合资源 构建中医“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服务联合体 目前我省各地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参差不齐,要充分发挥现有中医医疗机构的功能,通过在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内设置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专区、组建医疗机构和养老机 构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联合体,支持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院的深度合作,构建“医养生态圈”。一方面积极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的深层次合作,开展中医医院对养老机构的技术协作,指导养老机构的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 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药门诊部、诊所或诊室,为老年人制订中医健康养老指导方案,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和中医养老服务水平。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农村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或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的建设,健全社区中医医疗、养老、健康管理服务网络,全面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服务产品,探索中医药健康养老的 “卡、包、岗” 三结合服务模式,打造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圈,希望到“十三五”末,江苏省内无论是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还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均能逐步享受规范、便捷、优质、贴心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5、资本开放 多渠道解决中医医养结合财务困境 梳理各种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名称,确定医保报销项目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为居家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协调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比例,缓解中低收人人群的养老压力;深化养老保险改革,将养老护理院建设纳入基本养老范围同时,拓宽筹资渠道,设立中医药健康养老专项资金,以此为杠杆,吸引或撬动社会资本投人,同时,鼓励慈善团体等公益力量关注中医药健康养老事业。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及相关产业发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扶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创业投资企业。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税务制度方面给于优惠,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可以按规定获得财政补助,允许接受社会与个人捐赠,可以采取民办公助、公建民营、公办民营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投资。
6、争先创优 完善中医医养结合体系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通过中医养生保健医疗的一体化建设,形成合力为中医养老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并以医带药,以药促商,以商带贸,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开发国际市场。“先行先试”,建设一批特色突出、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骨干企业(机构),创建若干个综合实力强、国际影响力突出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区域,着力打造中医医养结合服务品牌,在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中医健康养生服务、 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药旅游、中医药文化产业等,优先开发中医药健康养生产品,培养中医健康养生专门人才,规范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机构,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播,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及流派,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 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在国内形成康养产业城市群。
总而言之,医养结合是当今我国社会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的一项重要的解决措施,眼下各地区在中央政策的带领下均在中医医养结合上做文章进行试点研究,我省更应把握好这一契机,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攻强项,强弱项,补短板,创新发展中医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改善老年健康人群结构,提高我市人均预期健康寿命,创立健康老龄化社会,为强富美高新江苏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