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8年提案
0077 关于切实推动我省航空产业提档升级的建议
日期:2018-01-25 提案者:致公党江苏省委

航空产业是高附加值与高关联度共存的产业,是高技术密集的产业,代表了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先进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象征。当前,我省航空制造产业已经初步形成整机制造、动力系统制造、机体制造、机载设备制造、航空地面设施制造等比较完备的航空制造产业体系,航空产业链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发展平稳。

就航空产业发展的水平与趋势来看,我省航空产业虽有一定基础,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1.未形成完整的产业格局。我省航空制造业尚未完全清晰呈现航空产业对其他产业、绿色发展的推进关系,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格局,缺乏高层面的顶层规划。

2.空域和航路资源紧缺。民航只可以使用航路、航线以及民用机场附近的空域,仅占总空域的10%。所需要的低空空域管制权属于军航,管制严格,低空资源无法使用。

3.航空市场化程度较低。供应链延展性弱化,服务外包理念缺失,市场化程度较低,这些不足客观上压缩了我省航空产业对服务业的需求,制约了航空产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进度。

4.航空技术、管理人才匮乏。我省航空产业中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匮乏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5.机场发展不协调。经济最发达的苏锡常地区缺少大型机场提供民航服务,苏中和苏北地区存在机场布局的空白点。军民机场密集,民航空域资源紧缺,运量结构不均衡。

为此,我们建议:

一、以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做好航空产业体系的超前规划

建立相应的管理协调机构,统一协调军方、民航主管部门以争取更大的空域,设立并管理若干“点对点”空域通道,争取低空空域开放试点,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通用航空试验区,争取2-3年内初步形成适合我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产业政策体系和市场格局。同时,组织力量对使用低空空域飞行的相关制度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对现行的航空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和完善,建立普通航运和通用航空之间的有序衔接。

探索设立省级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通用航空器的研发制造、通用航空作业、飞行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的投入。探索出台土地支持政策,保障通用机场及其综合枢纽建设、通航整机及其配套制造厂房建设、通用航空运营服务企业及基地建设等发展用地。对通用航空产业链中的研发制造和运营企业给予必要的税收和金融政策支持。同时,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将现有的地理测绘、应急救援等公益性通用航空业务交由通用航空企业承担。

二、科学合理定位,打造优势突出的航空产业体系

在整机配套方面,可发挥临近上海大飞机生产基地优势,积极引进配套子项目,与国内外航空企业合作、合资开发生产轻型、超轻型通用飞机;在零部件制造方面,可主攻发动机、飞控、航空电子、导航系统、机轮刹车、起落架等配套产品,成为全球航空器重要部件及配套设备的生产基地;在航空新材料方面,可以超高温复合材料、空间材料科学等国家重点科研成果为基础,建立成果转化基地,在复合材料推广应用上形成一定规模;在航空维修方面,吸引更多的航空公司、国内外知名维修企业进驻我省的航空产业园区,形成若干专业化程度高、维修能力强、规模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构建华东地区维修基地;在航空货运方面,吸引国外制造商在我省航空产业园区设立备件供应中心和航空材料配送中心,加快空港口岸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航空公司物流巨头进驻机场,大力发展集物流分拨、仓储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航空物流业;在航空服务及培训方面,引进国际成熟的航空培训及服务机构,着力推动航空产业向上下游延伸。

三、推进产学研合作,提升航空产业的创新能力

从省级层面设置更优惠的政策,充分吸纳省内外高校参与江苏省航空产业布局计划的决策和实施,组织科研力量重点攻克飞机制造产业、航空发动机产业以及航空机载设备产业等重点产业技术。航空产业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可以通过国家、省市等地方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通用航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进一步完善我省航空产业创新体系,创建一批通航产业创新中心。不断推进院所航空产业技术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尤其是航空企业和航空专业高校推行产学研集群政策,以航空产业园区为实验基地,探索建设航空人才培养研究中心。

四、推进机场体系建设,促进机场均衡发展

加强空港物流建设,发展江苏省航空货邮运输体系。做好省内各区域航空规划,做好干线支线衔接和干线支线连接等工作。在审批航班航线时,民航管理局可优先安排每天早晨两个航班时刻,保证中小型机场能够每天执飞省会城市机场。充分利用省级基金和民航发展基金,继续实施基本航空补贴,在通用航空公司的航空器引进和运营上给予补贴和税收优惠。根据民航发展基金征收的情况,根据人工和物价上涨的因素,逐步提高建设资金补贴的标准,继续加大对小型机场经营的政策,加大向旅客吞吐量在50万人次的倾斜力度,继续加大对小型机场空管设施的投入,提高小型机场空管人员的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