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历史遗址(迹)是抗战历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唤起民族记忆、弘扬民族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抢救、修复、保护、研究、利用有价值的抗战遗址,既是给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可以向世界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加强国际相关交流与合作。为缅怀抗战先烈和死难同胞,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战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特建议加强我省抗战遗址(迹)的普查工作,并择要保护与开发利用。
一、我省暨南京市抗战遗址现状
目前,除国务院公布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四个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外,全省各地抗战遗址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也不在少数。还有很多弥足珍贵的抗战遗址(迹),散落在江苏各地,亟待保护和开发利用。
随着城市发展,南京保卫战留存的遗迹正一点点消失。截止2017年11月,南京地区(含郊区)发现遗存碉堡210座,江苏其他地区遗存碉堡30座,其中,南京保卫战江北主战场之一的两浦战役遗址现存碉堡6座。这些碉堡不仅是抗战遗物,而且还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但目前这些碉堡或孤耸于废墟瓦砾间、或湮没于草木垃圾间,境况岌岌可危。
二、保护与利用我省抗战遗址的建议
铭记历史,砥砺民族精神,离不开唤起记忆的遗址(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要求深入研究抗日战争史。国家文物局也明确要求各地:“认真做好抗战文物的保护研究,整理和价值发掘。”随着岁月流逝和城市快速发展,这些抗战遗址(迹)如不及时保护,湮没速度也会加快。特建议:
一是对我省现存抗战遗址(迹)进行普查,根据类型、功能、位置,因地制宜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同时进行适当、合理利用,打造我省抗战特色文化产业名片。南京地区可吸收由抗战史研究专家牵头成立的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已经自发开展了很多南京保卫战战迹的寻访工作,可以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机动性与针对性,统一部署,协同普查。
在地毯式寻访考证后,统一建档、出台方案,并针对发生过著名战役战斗的,与著名人物、英雄事迹相关的,碉堡建筑地点、型制、尺寸等比较特别的或是组成防御体系碉堡群的,可以在市政园林等方面再利用的,当地政府、所有权人、专家等方面有意愿有能力保护的等等情形进行统筹,抢在被破坏、湮灭之前择要保护。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抗战遗址应尽快纳入文物保护的范畴,对于不能纳入的,也可鼓励民间资金参与修缮、维护和开发。将全省各地抗战遗址(迹)以文化保护为主线连接起来,整合旅游资源,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将城市文化、历史特色和旅游资源相结合,将资源保护与价值提升相结合,形成江苏地区特有的抗战文化保护体系,打造江苏省抗战特色文化产业名片。
二是根据普查工作的进度及抗战遗址(迹)亟需保护的轻重缓急程度,对已经得到抗战史专家考证的遗址,要高度重视,尽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如南京保卫战江北主战场之一的两浦战役遗址——浦镇民国碉堡群。
浦镇民国碉堡群共6座碉堡,即虎山街碉堡、浦厂小学南侧(头道山口)碉堡、浦厂小学北侧(佛堂山)碉堡、保安村道路路口(二道山口)碉堡、保安村山上碉堡、浦镇车辆厂八号门内西侧150米处西敌台遗址碉堡。作为南京保卫战江北主战场之一的浦镇,有着许多抗战遗址(迹),很需要一个表达抗战主题的遗址公园(或纪念广场),来纪念在这场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烈们,同时可以填补江北地区尚无抗战主题遗址公园(或纪念广场)的空白。自南京江北新区设立以来,江北地区正在进行大面积拆迁,建议以浦厂小学为中心,借江北大开发之机,将位于浦厂小学周边的浦镇民国碉堡群规划建设为南京保卫战江北主战场之两浦战役遗址公园(或纪念广场),并树立南京保卫战江北主战场殉国将士纪念碑,来保存历史记忆,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警示后人“不忘国耻,珍惜和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烈士们寄托哀思,向后人们传播抗战精神。遗址公园和纪念碑将成为江北新区大开发中极具历史厚重感的文化遗址,亦将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地标和精神象征。
三是根据抗战遗址(迹)的现状及典型性和代表性,视情况立碑铭记或修建具有特色的纪念场馆。很多抗战遗址,比如南京的江东门、评事街等地,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当年日军轰炸、烧毁的痕迹,对于这些已经被现代化设施取代的遗址(迹),可在原址立碑铭记。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有些碉堡已被搬离昔日的激战地,有些则已被迁至废物场遗弃,建议收集被遗弃碉堡,在进行价值发掘后开展针对性的、相对集中的保护,可就地设碑(牌)铭记,或在各地抗战纪念设施、遗址附近及其它合适之地规划设置碉堡主题纪念馆(或碉堡主题广场),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