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9年提案
0974 关于加强新技术应用方面的中小学生隐私保护的建议
日期:2019-12-05 提案者:仲盛

    调研情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隐私保护,尤其是中小学生等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以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得到了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但与此同时,技术被滥用,被用来实现侵犯隐私等非法目的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例如某些学校擅自使用表情识别技术对课堂上的学生进行监控,以发现发呆、打瞌睡、开小差等行为。又如某些学校擅自使用脑电图技术对课堂上的学生进行监控,以确定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课。这些举措在相当范围内造成了不良后果,使学生烦恼、家长恐慌,甚至引来某些境外媒体报道,让境外媒体有机会对我国进行污蔑。为此,教育部有关领导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包含学生的个人信息要非常谨慎,能不采集就不采,能少采集就少采集,尤其涉及到个人生物信息的。”但是目前由于缺少统一的法规约束,也由于现实中的执法困难,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的中小学生隐私保护仍处于缺位状态。 

    问题分析: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益得到发展和应用的大潮之中,以中小学生为代表的群体频频受到隐私侵犯的原因主要如下: 

    第一,新技术是一种双刃剑,而很多人对此认识不到位。历史上,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是双刃剑,例如工业革命在带来工业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传统手工业者失业。部分失业者为此仇恨工业革命的象征—机器,因而打砸机器、破坏工厂。在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员的知识结构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因此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新技术究竟意味着什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只能人云亦云,机械地重复别人关于技术的描述和断言。当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员或机构推销一些新技术时,在利益驱动下故意夸大技术的有益面,缩小甚至忽略技术带来的副作用。一些单位的负责人对此无力鉴别,从而造成滥用技术的不良后果。

    第二,中小学生等未成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利益较容易侵犯,对其进行保护较为困难。中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在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时不懂得如何像成年人一样保护自己。由于其在校时间长,学习压力大,回家时忙于应付作业,没有时间和精力与父母沟通,因此有可能造成其隐私长期受到侵犯而父母却不知情的情况。即便父母碰巧得知有关信息,往往又碍于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不便或不愿向教育行政部门投诉。 

   具体意见:中小学生等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应该得到高度重视,新技术的应用不应成为侵犯隐私的借口。这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与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的大事。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明令禁止在校园中对中小学生进行必要范围之外的监控。这里的必要范围主要是指涉及到学生人身安全的一些需求,例如通过监控防止犯罪分子混入校园带走学生等。除此之外,如观察学生上课是否认真听讲,了解教学效果是否显著等都属于非必要的范围,学校不应当通过监控学生来完成这样的任务。利用监控完成不必要的任务得小于失,给社会、群众带来潜在矛盾、困难和负担,应当予以坚决制止。 

    第二,应当加强对中小学校负责人的教育和问责。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邀请专家给中小学负责人开设新技术讲座,向其普及关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知识。讲座的内容除了新技术带来的各种利益和机会之外,还应当包括可能发生的技术滥用及其后果。通过学习,中小学负责人可以充分理解新技术的方方面面,从而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做出明智的决策,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点,尽可能避免其带来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