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需要的技术人才层次在不断提升,尤其是在沿海制造业发达的江苏尤为突出。
问题分析:
从供需关系来看,我省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技术技能人才总体规模短缺,技术人才结构性失衡,毕业生能力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落差大,学生职业素养远远不能满足产业需求。我们认为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的改革战略,也是我省职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具体建议:
一、转变职业教育供给方式,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
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办学格局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一管理、社会多元办学”转变。放松教育领域的行政管制,减少对于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限制和约束,减轻对职业教育的垄断程度。降低职业教育办学融资成本,对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企业减税让利,对技术培训等供给侧要素放宽准入要求。鼓励职业院校拥有办学自主权,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建立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丰富的教育形态,培养形态各异的劳动力大军。
二、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促进办学模式开放化
全面进一步削减不必要的教育检查评比事项切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定期公布各级各类教育检查评比表彰事项总清单,简化检查评比表彰程序与环节,严格规范各类学会、协会的检查评比表彰事项。加强教育总体规划,完善职业教育考核评价投入机制,确保公共财政为主的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管理和监督作用,促进管、办、平分离。及时调整农科类等院校财政拨款的方式,将按学生人头拨款的方式调整为根据学校发展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专业学科特点、国际社会影响、以及为行业及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来拨款。重视民办职业院校的生存发展,根据学校办学绩效对师资力量、学生学费、科研项目等进行一定的扶持和补贴。推行公私混合所有的投入机制,尽快形成社会力量投入办学的机制,制定教育融资体系和具体办法,实行管办评分离的办学机制。
三、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重视人才培养个性化
由省委省政府指定部门牵头,成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工作组,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建设信息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分析对比,有效制定中长期人才需求规划,推动职业教育向更深层次改革。依据目前职业院校专业布局结构,结合全国职业教育专业指导目录,重新出台我省中、高职指导性专业目录。借助优质高职院校选拔、国家卓越院校计划实施等项目建设,加强南北合作,精准扶贫,推进高职院校专业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由人社部门定期公布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引导职业教育的招生方向、数量和技能要求,使招生专业数量与人社部门的用工数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素养相匹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协会、学会等组织,要切实发挥引导作用,避免各职业院校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将围绕“中国制造2025”的主打产业建设专业集群,作为职业教育未来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
四、完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实现教育服务终身化
在稳定职业教育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层级,构建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在内的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改变职业院校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实现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根本转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悟”。加强中高职衔接教育研究,加强专业审核力度,保证试点运行质量,确保学生上升通道顺畅。改变职业教育对口单招制度,加大技能评价考核比重;扩大高职毕业生“专转本”招生数量,引导更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主动招收高职毕业生;选择有条件的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激励省内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试点举办四年制本科高职教育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