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微塑料一般指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颗粒、微纤维、发泡塑料或者塑料薄膜碎片等,由于微塑料可在环境中存在数十至数百年,并且可被浮游生物和鱼类等误食,能长时间滞留生物体内,在食物网中发生转移和累积,因此,近年来微塑料逐渐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一种新兴环境污染物之一。
问题分析:
一、江苏省淡水环境微塑料污染现状与问题
太湖流域是我省工业化最早、城市化最快、经济最活跃、人口最稠密、水网最密集的地区。调查数据表明,在2015年太湖水体的微塑料丰度达到每平方公里一千至六十八万个,在太湖浮游生物中也测得了较高的微塑性。由此可见,太湖流域水环境已出现较为严重的微塑料污染。伴随着我省相关产业由苏南向苏中、苏北地区的持续梯度转移,加之当地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不断积聚,垃圾固废处置不理想、渔网和养殖塑料泡沫块碎片等问题,可以推断在太湖以外的其他主要水环境中也可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微塑料污染问题。但目前,我们对全省主要地表淡水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现状与风险、来源及特征、成因与对策等却知之甚少,如不及早加以重视,极可能给我省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及其服务功能带来不利影响,并最终威胁人的生命健康。
具体建议:
二、相关建议
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表明,塑料的用量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会持续高速增长,水环境中微塑料丰度亦会随之日益增加。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及早摸清水环境微塑料污染现状与风险
为了解我省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尽早组织在宁高校院所等优势科研力量,选择太湖、长江、洪泽湖等重要及敏感水体,开展微塑料污染现状调查,对江苏省淡水环境微塑料污染现状进行一次全面摸底。在此基础上,进行微塑料生态风险的系统评估。建议江苏省科技厅、环保厅设置相关重点科研课题,组织优势团队开展我省涉及微塑料生产、使用(消费)与处置现状,水环境微塑料污染现状与风险、成因与溯源分析,微塑料统一监测、分析和评估的技术标准等科研究攻关,为尽早弄清我省水环境微塑料污染现状与风险,建立日常微塑料监测体系,为制定相应的调控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加快制定相关法规,推进规范化管理
一方面,法律法规的出台有利于规范化管理微塑料生产、使用与处理;另一方面,相关标准可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升级,引领行业绿色发展。近年来,我国已在海洋塑料垃圾应对方面开展积极行动,开展了海洋微塑料业务化监测试。但是,从国家到地方,尚没有针对微塑料污染管控的专门法律与规章。建议江苏省率先出台微塑料污染防治管控地方法规,突破立法不足的瓶颈问题。立法时应注意法规的系统性,要涵盖微塑料生产使用、废弃分类管理、微塑料污染环境监测等“全生命周期”过程;同时,注意克服条文过于抽象、实际执行难度较高、难以协调、监管主体不清,职能部门分散且责任界面定位不清晰等问题。此外,可以借鉴国际经验,以化妆品、洗护用品等行业为禁用微塑料试点,先行先试,推动建立相关行业塑料制品生产、使用与回收资源化,微塑料添加与替代减量化等政策法规体系。
三是加强科普宣传,形成联手共治的全社会绿色行动体系
社会公众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最基础性、也是最长远性的根本动力。目前,对微塑料及其污染问题的关注还主要停留在各国政府层面、环境健康与环境保护等专业科技领域,普通大众对于微塑料的认知十分有限。建议从“源头—过程—末端”全流程防控角度,尽早建立微塑料生产、使用及污染过程的公共环境意识教育与科普宣传体系,提升公众对微塑料污染的认识,推动形成政府、企业、公众联手共治的全社会绿色行动体系。
同时,实施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停止添加微球物质到日化产品中。鼓励化妆品企业不断创新升级,寻找更天然、可降解的磨砂颗粒,如用燕麦、玉米、海盐、杏仁或核桃壳等天然物质作为替代材料。对个人护理用品作全面调查,列出使用塑料微球作为添加剂的产品清单并标明含量,鼓励和引导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减少使用和抵制含塑料微球的产品;鼓励和引导居民改变消费行为,自觉养成塑料垃圾分类、循环利用的意识与习惯,尽快形成有利于微塑料防控的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