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9年提案
0760 关于加强政策机制创新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常州(沿江地区)绿色转型发展的建议
日期:2019-01-19 提案者:赵建军

调研情况: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总书记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系统谋划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举措,明确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提出,要全力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打造有机融合的绿色高效经济体,推动我省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长江常州段总长18公里,沿江产业总体以化工产业为主,规模总量约1000亿元。总体看,“化工围江”特征明显,产业偏重偏散,环境安全压力大,开发建设强度高,产城融合度低,绿色转型系统性还不足。

常州市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常州先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推动生态保护、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在沿江地区先行先试,努力争创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规划先行取得积极成效。编制完成《长江经济带(常州沿江地区)生态优先绿色转型发展规划(2018-2035年)》,通过国家和省级部委领导汇报会、专家评审会、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评审审议。生态保护与修复同步实施。在编制规划同时,同步实施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继续关停并转化工企业7家,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558家、整治提升1329家,完成61条黑臭水体整治,建设主污水管网37公里,创建10家花园工厂,建成75亩公益绿地,沿江保护提升取得一定成效。产城融合转型升级全力推进。完成化工企业综合评价,推进落后化工企业关停并转迁,初步拟定2019-2021三年关停化工园区低效污染企业33家。制定化工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标准,新建化工项目必须符合亩均税收60万元以上要求,以新进项目的高质量、现有企业的快转型推动化工园区整体提升。按照“一带、两片、三廊”总体布局,沿江新一轮区域优化全面展开,土地流量置换思路向省国土厅专题汇报并获得支持。

问题分析:

在推动长江(常州沿江地区)生态优先绿色转型工作中,遇到了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资金问题。推进长江(常州沿江地区)生态优先绿色转型,积极争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涉及到生态治理修复、企业搬迁安置等一批重大项目。经测算,启动资金需60亿元左右,2019-2021三年投资约100亿元,总投资将超过200亿元。当前融资环境严重收紧,化债任务压力艰巨,市级财政难以支撑。二是政策问题。推进长江(常州沿江地区)生态优先绿色转型,重要环节是腾退用地的置换利用级差收益,而拟腾退拆迁约3500亩沿江化工用地的现状分类为建制镇用地,如要实现用地盘活再利用,涉及到现状地类变更、用地流量增加、流量指标入圈等问题,现有土地管理政策难以实现。

长江大保护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常州长江大保护绿色转型发展是常州践行国家战略的创新探索,将对沿江片区生态、产业、城乡建设等进行整体转型和提升,力争实现长江生态保护前提下的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长江大保护绿色转型发展也是一项创新探索,生态保护、绿色转型投入大、周期长,既要靠地方政府艰苦奋斗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也要依靠解放思想创新政策机制,向改革向市场要动力要资源。

具体建议:

1.希望省发改委(长江办)等有关部门,鼓励支持常州对沿江地区生态为先绿色转型发展的创新实践,积极帮助常州争创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探索新发展的建设标准、资金模式、管理机制,进一步向改革要动力、要空间、要资源,为我省乃至全国长江沿岸化工园区绿色转型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模式经验。

2.希望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通过财政留成体制调整、财政转移支付、“长江大保护”专项基金、发行“长江大保护”专项政府债券(绿色债券)、PPP项目申报入库绿色通道等方式,大力支持沿江地区绿色转型发展,增强自我造血、换血功能。

3.希望省自然资源厅等有关部门,对常州在推进长江沿线低质低效落后产能淘汰退出过程中,在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平衡的前提下,探索创新现状地类变更、用地流量增加、流量指标入圈等政策机制,通过土地的市场化增值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盘活,平衡长江大保护绿色转型发展生态、产业、城乡建设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