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能力全面的教师队伍,对满足教育现实的需要,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在江苏省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和新市民子女增加,学校招聘青年教师的力度也不断增加。在部分地区,青年教师的比重已经超过50%,甚至达到70%。目前,中小学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距。他们在教学工作现状、专业提高、专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不少问题反映出教育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何解决中小学青年教师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改善专业工作环境,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素养,是值得探索的富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重要课题。
问题分析:
青年教师教学素养提升的主要问题:
一是培训量大且针对性不强,成了青年教师的重大负担。
尽管青年教师反映区级培训活动量大质优,确实给青年教师发展提供了机会,但也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通用性与针对性问题,区里组织的部分活动面向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全体教师,在很多教师看来,这样的活动缺少针对性。看上去覆盖到了全体教师,但可能教师会感觉参加这样的活动对自身专业意义不大,如果放在周末开展甚至会让教师觉得占用休息时间,从而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与培训初衷产生偏离。二是培训效率问题。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繁忙任务下,空余时间很少,区级组织培训时若只是为了形象工程,未精选培训专题,没有最大程度贴合教师发展需要,会影响青年教师精力。
二是青年教师发展与家长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矛盾突出。成熟的教师都是从青年教师成长起来的,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而对于家长而言,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够在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下学习。就像病人看病挂专家号而不情愿用实习医生,教育虽未达到生命健康的层次,但承载了家长对孩子的所有期望。青年教师成长需要时间,而家长等不了这个时间,他们希望每一位教师都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于是产生了矛盾。
三是教科研发展与教学质量提高不能很好兼顾。青年教师进入学校后,第一任务是尽快熟悉教学、教材和学生,同时在熟悉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本应是教学工作和教科研工作“两条腿”走路,而现状是教学工作一头大的“瘸腿”。原因有二:一是青年教师自身态度,少数教师对自己的成长发展规划清晰,有自己的想法,主观上愿意做教学研究,而很多教师认为把教学工作搞好就万事大吉,自我满足了。二是可支配时间,很多有意愿做教学研究的教师在培训完、上课后或者其他场合,有了想法,想到了一个问题或点子,却因为没有时间整理下来,结果不了了之。
四是编制紧缺,性别比例失衡。编制和性别问题是教师这一行业的常见问题。一方面,由于青年教师队伍规模庞大,编制与职称评比问题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校级之间不平衡,有的学校职称晋升容易而有的学校晋升慢。性别问题在文科上尤为突出,再加上工作时间长,教师的个人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也会影响到教学工作。由于社会分工,男生不愿意选择师范专业(尤其是幼教和小学教育)或许是问题的根源。
具体建议:
1. 适当前置招聘时间,不断丰富招聘形式,探索全年按需招聘机制
时间上,提早招聘,增强进人环节的竞争力,吸引优质青年教师,建议招聘应常态化。全年按需招聘,可与区教育主管部门协商,适当增加全年招聘次数;形式上,采取校招特聘、统一编制考试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招聘形式,同时形成师资的合理流动机制,可借鉴“区管校用”模式。
2.加强职前培养与入职、职后培训的有机衔接,优化培训体系
省、市、区等教育有关部门应对师范生培养内容有所了解,在入职培训和职后培训中选取适当主题,针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听评课等环节加强培养,避免培训重复性,减轻青年教师负担,提高培训工作效率,促使职前、入职、职后各个培训环节有机衔接。为了加强培训的针对性,避免形式化,还应该优化培训体系。在内容上,培训主题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以青年教师当前最需要、最渴望、最关注的问题为切入点。在时间安排上,合理设置单次培训时长,尽可能错开教师的法定休息时间。在参加人员上,分批次、分梯度、分学段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活动,减少每位教师做“无用功”的时间。
3. 建立教学助理制度,增加教师自主支配时间
青年教师把很多精力放在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常规教学任务上,以至于几乎没有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从高等师范院校中派遣实习师范生给每一位青年教师作为助理,帮助教师分担批改作业、处理琐碎事务等工作,将结果反馈给教师。一方面给师范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让师范生了解学生学习,尽快熟悉学校事务,另一方面给在职青年教师空出时间,使青年教师有精力放在教科研等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达到双赢的目的。
4.有效沟通区、校、教师、家长,动态跟踪解决教师发展问题
首先,省、市、区级政策实施后,要及时跟进实施情况,获取学校、教师的意见,利用回收的意见不断调整,使政策的执行动态化,更富有成效,避免僵化和面子工程。其次,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座谈,对上级旨意和下级反馈做好传达工作,充分发挥中介的纽带作用。最后,通过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家长培训讲座等手段,加强对家长的教育理念观念引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建立家校之间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