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一个国家国民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反映了综合国力水平,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体现了国家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战略性思考。在当今世界,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整个民族素质的竞争,而国民健康的体质,直接影响了国民的健康水平。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国民体质状况,美国提出的“健康国民2010”, 涉及28个领域467个具体指标,为实施体质健康监测提供了示范。
问题分析:
我国自2000年系统开展全国性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以来,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积累了我国人群体质监测资料,为发现国民体质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的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此阶段是生长轨迹的关键时期。多项资料显示,我国儿童体质健康凸显的问题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等体能素质的明显下降;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肺活量/体重指数下降;肥胖学生增多,其中7-12岁小学生是肥胖检出率最高的人群;学生近视眼患病率仍居高不下,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近视率达45.71%。已出现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处于成长阶段的20岁左右就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的反常现象。江苏省教育厅发布“2017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学生总体近视率为75.4%,高中生、大学生肥胖率持续增加,耐力与力量不同程度下滑。在学生如此体质状况下,江苏作为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有责任加大步伐探索改善学生体质状况的江苏方案,争取时间,率先实现对学生不良体质指标的控制和改善。
具体建议:
1.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改变当前特别重视具体锻炼形式的教学现状,应该着重于学生积极参加身体锻炼和良好生活态度的培养结合起来,树立终身体育、终生健康的健康观念,激发个人内在的锻炼意识和自觉行动;确保在校学生的户外课程安排时间。
2.重视学龄前儿童体质水平,把体质监测结果作为衡量该阶段儿童教育培养质量的首要指标,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健康习惯和主动锻炼身体的意识,此阶段的良好体质和习惯,对一生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3.中小学在招收学生时,应首先进行个体的体质评估,并将学校录取新生的体质状况向社会公布。
4.加强个体评价,使个人知道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并能获得具有实际效果的指导建议,引导个体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不能将运动素质成绩与体质水平简单对等起来,使个体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健康状况。
5.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成果,优化体质监测指标体系,特别是应增加心理监测指标,提高跟踪测量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建立具有较高质量的本地区人群体质数据库,以利于开展区域人群体质状态的动态评估。
6.构建保障学生体质的联动机制,加强教育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把学生体质水平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内容,并向社会公布,营造关注学生体质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