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我20年前给夜大学生出了一份王力《古代汉语》课程的考卷,因为都是在职生,所以我尽量出得简单些,以便尽可能皆大欢喜。记得其中有个题目就是识读繁体字,列出10个常见字的繁体字,学生在字后的括弧内写出简化字。如果我列出简化字,而要学生写出繁体字,那是相当难,我自己在写成数百万字繁体手稿之初,也得借助于《新华字典》才一字一字写出来。因此我明白地跟学生说只要认得繁体字就行(《古代汉语》教材是全繁体排版,因此识读繁体字乃基本功)。可是当我批改卷子的时候,却大为惊讶,自以为送分的题目,竟然多数人答错了,尤其是“孃(又写作“嬢”)”字,简化字就是“爹娘”的“娘”,居然也绝大多数学生答错。我以为是那批学生基础差,不然不至于爹娘都不认识了。
可是,近日的一场本科在校生考试却遇到了相似的一幕:“嬢”字还是绝大多数不认得(29人答错25人)!应该说我教的这个班级,学生基础在中等状态,都是一本高分考进来的,所以不存在学生基础太差的问题。如果中文系本科生古代汉语课的学生都要犯这样的错误,那么,全国的低于这个水平线的孩子们就不用说了,错得更离谱。
问题分析:
为什么学生们会连常见的繁体字都不认识呢?惊讶之余,我们都应该反思一下个中原因,总结教训,亡羊补牢。试想一下,我们的年轻人连常见繁体字、异体字之类都不认识,如何能阅读古籍呢?如果我们的后人几乎都无法直接阅读古籍,那么如何让他们真正继承历史文化,真正博古通今呢?就算孔孟之道的古籍不值得人人奉读,那么许多科技古籍(例如《齐民要术》之类)是否也不必看了呢?中国大陆自从1956年出台《简化字方案》之后,繁体字被当作阻碍社会主义多快好省发展的绊脚石而被彻底搬开,中小学从那一刻起就不许教学繁体字、异体字,以至于今,弄得繁体字、异体字只成了书法家的特殊癖好。甚至一度国家下达文件要求书法家也只准写简化字,如果写繁体字就非法。当然,由于这个规定太可笑了,所以后来不得不自行取消。
如果学习了繁体字、异体字就会使得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变得少慢差费,那我们有理由支持禁绝繁体字、异体字;可是,事实究竟如何呢?废除了繁体字、异体字是否就由少慢差费忽然变得多快好省了呢?其实,当初废除繁体字、异体字并未能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高速度,甚至相反,人们为了要再现历史文献中的一些字词,印刷的时候不得不一个字一个字在金属铅块上精雕细刻,有时还雕刻不好,笔画错乱,比例失调,例如《汉语大字典》所收取自《敦煌变文集》的许多字形就是典型。不仅如此,由于全国印刷厂都有自己的刻字工人,各造各的铅字,根本无法统一,“书同文”成了一句空话。这中间造成的人力、物力、国力尤其是心力的损耗,比之直接使用繁体字、异体字,又岂在少数?简化字方案不仅简化了许多字的笔画,还归并了许多同音字,例如“云”、“雲”,“后”、“後”,“干”、“乾”、“幹”,等等,以至于如今电脑里经常闹繁简切换不能一对一的笑话,不知道耗费了多少人的精气神。再说了,如果当时由于某些人一时脑热,擅改传承千年的文字,以至于铸就大错,无可悔改,那么我们现在是否应该有个亡羊补牢的措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知错不改,岂是人也!
具体建议:
有鉴于此,我建议:
一、从大学本科起所有文理科专业全部开设一学年的繁体字、异体字识读课,要求识读常见繁体字约7000字(《国家标准字符集》第一、第二级);
二、在中小学开设的书法课中识读繁体字、异体字约3000字。目前中小学书法字帖都是选字帖,把古今一致的字选出来,把古代是繁体字,现在是简化字的字全部剔除,这种字帖不利于识别繁体字,也不利于真正学好书法,因此应该改用保留繁体字的字帖。
三、鼓励各级书法协会开展写春联送福字之类的公益活动,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在娱乐中学习繁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