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1+3”功能区战略的提出,是江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区域格局新谋划,既是我省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协同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长期以来,我省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上,习惯于按苏南、苏中、苏北三大行政区来划分,而在三大行政片区内又以市、县行政区划为基础各自谋划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导致协同创新、合作发展不足:
问题分析:
一是行政手段在本行政区内过分主导资源配置,弱化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效用;二是各市、县出台竞争性的产业发展政策,在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人才引入上恶性竞争;三是各市、县产业布局雷同,导致产能过剩,13个省辖市中有11个主导产业都包含化工,58个传统主导产业雷同度超过80%;四是在同构的发展思路下,苏北在经济发展上永远处在“追赶苏南”的路上,结果是越追赶差距越大。
具体建议:
“1+3”功能区的战略部署,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羁绊,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功能和资源禀赋的作用,也就更加需要区域间的协同创新和合作来促进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在功能区战略融合中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1+3”功能区战略与相关国家战略的融合,发挥重大战略叠加后的强化作用,既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又有利于功能区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扬子江城市群产业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是跨省域的功能区战略,推进扬子江城市群战略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度融合,在产业投资、布局、转移、发展等方面协同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做品牌、新兴产业做主导、主导产业做强大,使扬子江城市群产业担当起国家复兴的历史责任。二是加强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与即将获批的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大运河文化带战略的对接、融合,促进江淮生态经济区食品产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扬子江城市群的产业协同发展。针对扬子江城市群传统产业和各市规划的战略新兴产业雷同的问题,需要在产业规划、发展政策等方面加强区域合作和协同创新。一是省级主管部门在顶层规划中,确立共同发展的量化目标和技术目标,细化各市同类产业的划分,根据各市资源禀赋优势,适当错位发展;二是各市加强联系,在产业政策制定、财政扶持、土地供给等方面避免内耗性竞争;三是各市积极推进同类产业组建产业联盟,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共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加强沿海港口经济发展的协同创新。我省沿海港口主要有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市的港口,在发展港口经济方面,应当从南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有青岛国际航运中心的视角,科学定位、强化协作、错位发展。一是发挥连云港港口功能,通过“连云港——徐州——淮海经济区”、“连云港——淮安——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对接,促进连云港港口经济向内陆延伸,提升港口经济的规模和层次;二是加强沿海港口之间的合作,共同发挥服务苏中苏北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苏中苏北的航运需求总量规划港口建设,避免竞争性的港口建设带来产能过剩;三是在港口服务方面,加强与苏中苏北其他城市的对接,构建“内河航运——港口服务”、“公铁运输——港口服务”的一体化服务机制。
(四)推动徐州与鲁豫皖城市的协同发展。围绕徐州的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徐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科教人才资源优势,推动徐州与周边鲁豫皖城市的协同发展、共同发展。一是从跨省域的功能区视角,强化徐州在淮海经济区引领作用,放大江苏经济“版图”;二是引导成立由徐州牵头、鲁豫皖城市参与的经济发展协调机构和产业协作联盟,支持徐州举办有利于市场要素集聚的各类经济活动;三是鼓励徐州出台吸引鲁豫皖城市共同发展的政策,制定协同发展推进方案,逐步推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五)加强产业转移的协同创新。产业转移是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路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向北的产业转移,不应当只是简单的项目输出和项目引进,还应当加强项目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协同创新。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宏观监控,凡是产业输出地在节能减排降耗没有升级的项目不予转移,凡是产业输入地在环保设施不配套的不予转移,避免产业转移成为污染企业“甩包袱”;二是苏南向苏北或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既要与苏南功能区定位相匹配,也要与苏北或沿海地区功能区定位相匹配,实现产业输出地和输入地共同发展;三是强化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转移实现产业集聚的优化,有利于循环产业构建和循环产业园区建设。
强化“1+3”功能区战略意识,促进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是我省站在新的起点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急需补齐的突出短板,需要从全省“一盘棋”的战略层面进行谋划,更需要推动各地区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从而形成江苏更强大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