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期。据统计,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比重16.7%。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家庭功能弱化,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养老照护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势必成为养老保障体系重要软件支持,加快养老照护服务专业人才建设刻不容缓。养老照护人才队伍数量多少、素质高低、稳定与否,直接关系着养老服务的质量,关系着中国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如何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专业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的职业化养老照护专业人才队伍,对于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显得十分迫切。
我国亟需培养一支具有专业医护知识的高水平职业养老服务队伍,促使医疗、护理、养老知识和技术在职业护理人才身上进行融合,为老年人提供充足、零距离的健康护理服务。而养老护理服务高级专业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问题分析:
我国养老照护高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令人忧心,呈现人才稀缺与人员流失并存现象,成为高质量养老保障薄弱环节。
1、照护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级专业人才
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已超过4000万人,养老照护人员供给速度明显赶不上需求增长。我国大部分省市均存在养老服务人员数量较之巨大的市场需求,缺口十分显著。我国养老照护人员结构不合理体现在:
首先,以农村务工人员、城市下岗人员、退休人员为主,也就是常提到的“4050”人员,学历普遍比较低,大多数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并且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
其次,相关毕业生占少数。在我国,养老护理人才建设比较晚、发展慢,主要集中在一些高职院校。据教育部数据显示,相关专业每年毕业生规模约1000—1500人,但与实际所需相差甚远,且流失严重。
再次,性别结构不合理。我国养老护理员几乎清一色为女性,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最后,年龄结构不合理。护理员自身呈现年龄偏大及老龄化现象。
2、专业技能缺乏
目前大部分照护人员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不具备护理专业技术、老年社会工作、心理照护等各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能适应养老服务模式转变,特别是现有养老机构入住人群大多对养老照护要求更高,除了基本的生活照护外,对精神层面需求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从现状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对于养老照护高级专业人才培养投入力度还不够。虽然政府在养老服务领域投入越来越多,尤其将重点放在硬件设施,例如实行用地优惠、床位补助等,但对养老护理服务专业人才无论是从资金投入还是教育培训投入较少,同比国外发达国家差距也很大。职业培训不够多,全国各省虽然建立了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站,进行养老护理员初、中、高级培训,但相较于全国需求来讲,杯水车薪。另外,专业教育不够。现在越来越多养老机构更倾向于高校(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专业毕业生,主要是高校毕业生极强的专业能力、热诚态度以及工作潜力成为主因。
具体建议:
1、鼓励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养老照护专业,并加大对其投入。可以参考师范生培养方式,减免学费或高额助学金等进行培养。同时要求留在养老行业一定年限等方式鼓励学生报考并从事养老服务工作;鼓励高等医学院校在有专业的基础上积极为社会开展专业人才培训。
2、高等医学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学科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一方面要开展理论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将养老护理服务技术进一步推广;一方面要建设丰富的课程设置,尤其是加大实训课程比例,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针对老年人多层次需求开设不同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秉持“细心、爱心、耐心”原则,学习高水准且有温度的养老照护技术。一方面鼓励加强校企合作。与养老机构深度合作,将理论成果转化,不仅为其输送人才,更重要的是促使院校进行专业反思,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3、加大宣传力度,改变社会对养老照护专业人才的传统偏见。一方面通过新媒体等途径向公众宣传养老照护行业杰出人才榜,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准入门槛和工资待遇,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转入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