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本人长期从事中医药工作,也一直关注我省基层中医药发展工作。2018年5月份,我随周继业副主席赴扬州和淮安就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专题调研。6月份,我和部分农工党员赴溧阳市,就基层中医药建设进行了调研。此前,也曾经多次参加过政协和党派的相关调研活动。
调研发现,当前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普遍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工也得到重视并取得一些成绩。比如,扬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量占总服务量的比例,2017年上升到35.75%,较2012年上升了110.83%;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覆盖率达74.04%,0~36个月儿童中医健康管理率达76.43%。溧阳市全市村卫生室中医医疗人次数由2015年的12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24万多人次。
问题分析:
基层中医药发展工作仍存在如下不足:
1、人才在基层医疗技术和临床经验很难提高。中医药以其独特的防病治病理论体系,为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预防保健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中医药院校教育中教师、教材、实习和规培管理等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刚从学校毕业后到基层的新中医的诊疗能力有限,在普遍缺乏有临床经验的老师带教的情况下,他们的诊疗能力难以提高。很多基层医生因为疗效得不到患者信任,运用中医药的机会较少,难以积累实践经验。
2、中医的西化严重:很多新工作的基层中医药人员,本来在学校里学的就不深不透的中医理论知识,毕业后又不愿意从事中医药工作,临床上动则以西,几年后对中医理论基本上就忘的差不多了,更谈不上运用中医看病。有的为了突出中医特色(或者碍于中医师的牌子)也开点中药,特别是对住院病人开中药,住院病历基本上是抄录书本上的典型证型,一方到底,没有加减变化,住院多长时间,此中药方剂就服多长时间。在基层的住院患者中,虽说是以中医药治疗,实际也多是以西医药为主要治疗方法,辅助中药或中成药治疗的情况。这反映了很多基层中医缺乏中医思维和中医临证能力。中药饮片使用量是反映中医辨证施治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基层中药饮片使用量普遍不大,部分反映目前基层中医诊疗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
同时,由于西医学易学用的特别,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较强,很多年轻中医在学校里就对西医学得好,对中医没有较深刻理解,毕业后在没有人带教,实践经验少,在自己开方疗效又不理想的情况下,就非常容易养成不用中医药,更善于用西医药的思维习惯或工作方式。
3、基层中医存在较严重的流失情况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吸引人才难,人才容易流失的问题。基层中医一旦出名,就很容易被挖走。通常流向三个方面,流失到基层民营机构影响相对小,流失到当地上级医院影响相对较大,流失到富裕地区则会加剧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
4、中医师承教育工作不及预期
师承教育是中医传统人才的重要形式,师承名师,通过朝夕临诊,耳濡目染,口授心传,个别指导。有临床实践性强,成长周期短的特点。但是师承教育的开展并未有想象中成功。一是部分中医师承学员功利性明显,没有真正想挖掘中医,继承中医,喜欢中医。他们看重的是师承教育的优厚政策(比如中医诊所备案),这样的功利思维不但浪费了国家的资源,也达不到师承教育的藏果。再是带教老师积极性不高。带教老师一般为当地比较有影响力的医生,临床任务繁重,难有更多时间精力细心指导教学。
5、硬件条件和服务能力存在不足
有的基层中心卫生院由于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尚可,但很多基层中医机构的硬件条件仍较差,已经不能满足患者日益提高的中医药需求。
由于基本用药目录的限制,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存在中医药治疗器械和设备较少,中药饮片、中成药品种不全的情况,影响工作开展和中医药服务质量的提高。
中医人手存在不足,乡镇卫生院中医类技术人员比例普遍为20%多,比例并不算高,影响有些工作的开展。如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的整个流程耗时约半小时,一个医生白天8小时工作可能也只能完成16个人的中医体质辨识工作,如遇到体检日,一次16位以上老年人来体检的话,这个工作就无法保质保量完成。
6、地区间中医服务能力存在不平衡
我省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着地区间的差异。总体来看,服务能力强的地区,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财政大力支持。
7、有些地方对民营或个体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尚存在不到位、甚至缺失的情况,借中医之名蒙骗群众、损害患者利益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具体建议:
重点是政府加大投入,加快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改善基层中医的执业条件和执业限制,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待遇。建议当前先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政府加强财政投入,帮助改善基层中医的设施、设备、器械等硬件和诊疗条件。
2、制定规划和政策,将三级医院或二级医院的中医专家(副高以上)轮流或定期到基层医院门诊或会诊作为对三级、二级医院的年度考核指标;由政府出钱安排基层中医到二、三级医院进修或拜师、跟师学习。通过专家们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基层中医提高诊疗水平,快速成才。
3、优化基层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从中医院校的教学、临床实习、规范化培训方面,加强坚基层中医人才的培养及其临床能力和中医思维的培养。
4、创新基层卫生人才编制管理方式
采用“县管、镇聘、村用”方式,按标准核定镇、村两级基层卫生人员编制,由县级统筹管理,建立乡村中医人才编制“周转池”,把空出的编制调剂组急需的单位使用。增加基层中医高级职称岗位设置,使基层高级中医人才得到及时聘任,增加基层工作的吸引力。
5、提高基层中医的绩效奖励标准,让基层中医增加收入,提高其积极性,以待遇留人,减少人才流失。
6、优化中医药服务工作的模式和考核标准
如优化基层中医的体质辨识模式,除了改善问诊表模式和流程外,还可以推荐通过有经验中医的辩证来完成体质辨识工作。
7、完成基层中药房和基本中药材和中成药的配备
完善基本药品管理,取消不必要的限制,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增加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品种、提高质量,以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