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9年提案
0533 关于深化医药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几点建议
日期:2019-01-15 提案者:王勇

调研情况:

医药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收入和利润复合增长率长期保持在20%以上,远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凭借连续高速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有数据统计,医药制造业2017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28459.6亿元331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7.8%。未来,受到GDP增长和收入的提高,老龄化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保体系的完善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医药行业有望持续保持15%左右的增长趋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这表示,我们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这种改革具体而言,它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医药行业而言,在医保控费趋紧的背景下,终端市场增长也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医药产业创新”和“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将是医药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

问题分析:

目前在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凸显在:药品同质化导致的价格战等恶性竞争,药品质量也难以保证;药品生产企业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少,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品种少,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名牌产品,甚至前几年还出现了老百姓跑到韩国、日本去抢购儿童药、感冒药的雷人现象。产品雷同的背后,是药企弱小的研发能力,从而导致了国药的低公信力。新药研发一般耗时10年左右,在西方发达国家耗资约需5亿—10亿美元,但我国平均投入仅5000万元人民币左右。新药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了创新药物稀少,药品疗效参差不齐。

此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也是目前制约医药产业发展的一大问题。目前我国近7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中,90%为小型企业,国家500强中鲜见药企,更没有像辉瑞、葛兰素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提质,鼓励兼并重组。

具体建议: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药品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专业性强,但回报率也十分可观。建议科技部门应积极出台鼓励政策,在药品研发项目立项、资金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

2、人社部门应尽快建立高水平药品研发人员评聘体系,用优厚的待遇,保证研发人员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3、食药监部门要抓紧做好药品委托加工管理办法的完善,加快药品研究成果转化,用“绿色通道”更好地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4、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靠的就是药品的质量和疗效。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快推进仿制药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尽快解决国产药品质量上的短板,缩短与国外原研药品的差距,提升国药公信力。

5、与此同时,重拳监管也不可或缺。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行业潜规则和违法违规行为,实现“良币逐劣币”。

6、加速“医药互联网+”转型升级,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医药互联网+”转型升级有利于深化和完善医疗改革、有利于推进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医药产业生产力水平,全面落实和实现供给侧改革。

医药行业的互联网+最先可以从流通角度入手。比如旨在将线上线下打通的医药O2O模式,就可以通过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起到降费增效的效果。此外,一旦未来逐步放开处方药网上交易,那么医药流通领域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众所周知,目前允许在网上交易的药品只占百分之十几的份额,80%多的处方药尚未被允许在网上销售。

7、生产端改革。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核心技术。生物医药核心技术的发展,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的产业新体系的构造是“十三五”政策的重点。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