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娄勤俭书记多次强调,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我省必须在“六个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战略性放眼将来,依托我省在经济基础、人才基础、科技基础、和开放基础上的优势,大力培育和扶持创新引领、科技驱动的新兴产业,形成全国性新兴产业高地,是推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
苏州是我省最大的经济支柱城市,占全省GDP的20%左右。多年来,苏州在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通信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个优势集群,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输出动力。同时苏州也正在积极培育以生物医药、纳米科技、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创新产业,并已初具规模,为持续推进苏州乃至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本提案谨以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为切入点,从技术和资本结合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利用港交所生物科技类公司上市“新政”缓解生物医药类初创公司融资难的问题,助推我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经过近10年的培育孵化,苏州已经聚集了生物医药类企业3000余家,产值超千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8%,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作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1+N”发展战略的“1”,也就是核心区,苏州工业园区内的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已聚集400余家高科技生物医药及器械研发企业,与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同列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第一方阵。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前20强企业中,10家有项目落户BioBay。园区内已初步培育出信达生物、基石药业、亚盛药业、开拓药业等一批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我们有理由期待生物医药产业在未来的3-5年内成长为苏州新的高质量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问题分析:
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特点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研发风险高、研发周期长、投入与回报在时间上大跨度错配。一个生物药剂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绝大部分资金投入发生于研发期和临床试验期。在此期间(短则4-5年,长则10多年)该产品是没有收入的。传统银行业和许多投资机构由于专业范畴所限,在没有销售数据和财务数据支持的情况下,很难评估初创项目的风险和盈利前景。再加上医药是强监管行业,一个创新药物新药须完成三期临床试验,研发失败率高,融资风险高,固定收益的传统债权融资通常对初创研发类药企退避三舍。因此生物医药类初创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一旦一个创新生物药剂产品通过临床试验、拿到FDA批准进入市场销售,其后期回报是相当惊人的。在过去,研发驱动的小型生物技术药企,如专注于分子靶向及免疫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百济神州(BGNE),只能选择美股纳斯达克上市,持续通过新股融资推进研发及临床进度。
着眼于近年来大中华地区(尤其是中国大陆)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及美好前景,借鉴美国纳斯达克的成功经验,香港联交所于2018年4月进行了上市制度改革,于《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了一个《生物科技章节》,在满足基本准入条件的前提下,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联交所主板上市。上述基本准入条件大致包括:至少有一种核心产品通过概念研发阶段;公司必须持有该核心产品专利;上市预期市值不得少于15亿港元;至少有一名资深投资者作出相当数额的投资;研发及临床试验数据的披露,等。同时,在香港上市6个月后,上市发行人就可以进行新股融资,再融资极其便利。
此次港交所生物科技新政可以说是为初创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量身定制的。若仔细消化,在专业金融机构的建议和指导下善加利用,则一方面能为满足准入条件的生物药企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也能为早期风险投资者提供市场化退出渠道,引导他们更积极地对初创生物药企提供初始期风险投资,形成良性融资循环。据初步筛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内,有近30家生物药企基本达到准入条件。其中,领跑者信达生物已于2018年10月成功在港交所按“新政”规则上市,融资近32亿港元,目前股价已较上市价格累计上涨50%,公司总市值逾240亿港元。 另,据悉园区内的亚盛药业也已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2018年“新政”颁布后的半年内,共有5家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赴港上市融资,合计募集资金167亿港元。市场预计2019年,香港联交所将迎来更多、更大规模的中国初创生物医药公司上市融资。
具体建议:
(一)技术和资金是决定生物医药研发产业能否高质量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香港生物科技上市新政对推进苏州乃至我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深入了解符合准入条件及即将符合准入条件生物药企对融资选择的考量因素,积极协调工商、税务、外管等职能部门为生物药企赴港融资创造便利条件。尤其是外管方面,应在宏观审慎可控范围内优先为生物药企境外融资后的资金调回、结汇、及使用提供合法合规的稳定渠道。
(二)鉴于苏州生物医药研发企业集中的特点,可考虑政府出面“搭台”,或通过在港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协调,联系港交所安排相关聆讯及准入部门的专业人员以合适的方式为有兴趣更多了解“生物科技新政”的生物药企创始人及财务负责人进行批量政策解读及交流、答疑。
(三)积极通过经济杠杆引导社会资本,比如政府适度投资于生物医药类投资基金,引导其对初创生物医药研发企业进行天使轮、Pre-A轮、及A轮的创始期投资,以期培育出更多符合赴港上市融资条件的生物药企。
(四)值得注意的是,近一年来,国内国际各路私募基金对投资中国生物医药初创企业的热情显著升温,投资踊跃,估值慷慨。需要认识到资本市场是情绪化的,受很多外围因素影响而善变的;而药品研发却是一个长期的,科学的,严谨的系统工程,整个研发进程需要持续的融资支持。获得持续融资支持的关键还是在于回归科技本源,在每一个研发及临床试验的关键节点须取得实质性进展。政府应引导生物药企不要过分得意于或失意于金融市场的暂时起落,更不应过度金融化。初创药企应合理使用财务资源,专注于研发业务本身。
此外,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是技术,而技术的核心是人才。现阶段初创生物医药研发企业的核心技术人才很大比例来自国外。政府应在个人所得税收、工作签证、安家配套、子女就读等方面积极创造更优惠、更便利的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省内高校也应强化生物科技方面的专业设置和教育、科研资源储备,为生物医药产业在我省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人才梯队。各级政府应紧紧围绕“技术为根”、“人才为本”、“资金助推”这三个核心,千方百计帮助生物医药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吸引更多高质量的生物医药公司和相关服务产业落户苏州、落户江苏,将我省建设为全国范围内的生物医药产业中心和技术高地,为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一轮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