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型、企业优胜劣汰和产业链的逐步形成,我省小微企业专业化生产程度逐步提高,分工越来越细,迭代创新越来越快,个性化要求越来越多,中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1、产品门槛低。中小微企业除少部分生产小型成品,一般都是某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生产成品的一个或者几个部件(零件),替代相对容易,门槛相对较低,竞争激烈,企业利润微薄,对市场和自己的产品定价话语权少。
2、劳力成本高。人工工资持续上涨,社保缴费越来越高,加大了企业用工成本。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许多年轻人都不屑在一线做产业工人,现有工人伴随年龄增长劳动效率下降,人口拐点的逐步到来加剧了企业招工困难局面。
3、环保压力大。随着国家对环保的监管力度加大,“天地空”一张网的全面监控,对企业排污和粉尘等指标的严加监管,企业在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牺牲”的同时,也进一步压缩了自己的利润空间。
4、生产波动大。由于企业通常只是产业链的一个环节,一般只能被动适应上游整机企业的要求。随着整机产品的波动,经常造成任务多的时候,工人不够用,行情淡的时候工人无事干。
5、技术发展快。伴随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整机产品迭代和创新越来越快,个性化要求越来越多,新机型、新产品不断涌现,要求配套企业快速适应,对工人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问题分析:
实施智能制造是中小微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新引擎。实施智能制造,有利于降低一线人员数量,可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和工效、有效降低成本,并可能部分做到柔性生产,提高适应个性化生产的能力。同时,实施智能制造,有利于环保问题的改善和解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为企业升级换代增加引擎。当前,不少中小微企业有提高智能化水平的想法和需求,但却对智能制造认知不足,同时自我力量薄弱、技术能力不强、人才队伍缺乏,转型升级有心无力。
实施智能制造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不仅是大型企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也是未来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推进智能制造,政府和企业自身都必须有所作为。
具体建议:
政府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和协调服务职能
(1)加强智能制造知识普及。政府经信、科技和中小企业管理服务部门要组织和邀请知名高校科研团队,举办企业智能制造方面讲座,面向面广量大的中小微企业,宣讲普及智能制造新技术和已经取得效益的典型案例,提高企业对“智能制造”的认知和共识。
(2)加大智能制造企业奖补。主管部门可以设立“智能制造”专项扶持资金和银行专项无息贷款(贴息),精准扶持和奖励确有成效的智能制造改造项目和成果,通过以奖(息)代补的形式奖励企业,既可补贴中小微企业研发经费不足缺口,又为引导激励中小微企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创新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针对中小微制造业共性技术供给机构缺乏、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不完善问题,广泛招引包括海外人才在内的高层次人才,结合区域产业优势和科技资源基础,通过市场化方式,多形式建设区域智能制造科技研发和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技术和方案供给。
企业要充分发挥实施智能制造的主体功能
(1)精心规划精准实施。企业切忌“一阵风”一拥而上,也不能贪大求洋“摊大饼”,要结合自身产品、设备、技术基础和人力资源现状,特出实用、可靠、灵活原则,充分调研认证,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价值取向,寻找确实适合自己的企业方案和升级途径,成熟一步改造一步,由量变到质变逐步实现对传统制造工艺和生产、销售方式的升级换代。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推进智能制造改造的同时,注意专利的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智能制造产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加强总结整理和归纳提升,及时申请专利和著作权等,有效保护核心技术,避免恶性市场竞争。同时,通过知识产权的授权转让也能为中小微企业带来新的盈利模式。
(3)产学研协同培养储备人才。主动多层次加强与大院、大所、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等机构横向联姻,通过合同管理收益分成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实训基地、教育基地等,一方面为吸引接纳高端人才、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打造载体,另一方面提高企业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能力,提高一线技术工人智能设备操作维护水平,为企业智能制造集聚人才、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