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历史进程,从秦汉、唐宋到明清时期经历了“奠定基础-初具规模-鼎盛发展”的过程。中医药学的创新及发展,对中国人民的健康、对全人类的健康都有着巨大的贡献。中医药学产生于经验医学的年代,注重整体,有着朴素的系统论,源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是一种非线性科学的医学模式。它不光在物质层面,而且在精神层面、整体层面和动态层面来辩证地把握分析患者的各种因素,通过就诊时候的症候表象,通过推理归纳来进行辩证的施治。是一种完成全区别于西医的,具有中国独创性的,经过数千年验证的中国伟大科学发明的庞大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明确提出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指示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来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通过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把中医药打造成亮丽的“中国名片”。通过“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让中医药的独特文化、它的哲学、它的整个理论与实践,不断走向世界、发扬光大。助力中华文化的发展、助力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随着《中医药法》的出台及实施,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已上升为国家意志,民族共识,但该行业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目前社会舆情对中医中药行业还存在一些偏见,阻碍了中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在近年来的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舆论往往会以偏概全,对中医中药进行污名化。如18年初“鸿茅药酒”事件,近期发生的“权健”事件,对一些行政机关、企业经营中不规范行为经过网路传播,往往演变成对中医中药对中药保健品对全行业的网络暴力。在权健事件中,我赞成对非法传销的大力打击,也认同对个别企业的无限度夸大虚假宣传进行依法处理。但通过对这些个例事件的编排发酵,转而得出所有的中药及中药保健品均为无效且骗人的结论,不充分考虑中医中药综合施治、药效持久温和的特点,这对于中医药行业形象,对整个产业发展都是极端有害的。在社会上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唯西方论者,不断通过各种途径散布一些“中药无用论”、“中医骗人说”。而事实上在中国境内被不断质疑的通过几千年积累的中医药知识体系宝贵财富,在韩国、日本却以“韩方”、“汉方”的面目,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及经济利益。同时,美欧澳等发达国家也已逐步开始正面认识中医中药,针灸、拔火罐也已成为西方的热门康复保健手段。而在中国这个中医中药发源地,却受到屡屡质疑。所以,我认为在当前社会舆情下,完全有必要大张旗鼓地进一步加强弘扬、正面宣传中医中药文化,对提高民族自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保护并发展相关产业链,都有着重要意义。我们不能让数千年传承的,完全区别于西医视野的,具有中国首创性、独创性、原则性的中医药文化体系,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凋亡。
关于进一步弘扬宣传中医药文化,有以下建议:
1、加大评选中医国医大师、国家名中医、国医名师、省名中医的力度。并对当选名中医进行适当宣传,对当选名中医在收徒、授业等传承中医药薪火的具体行为,给予资金支持及正面宣传。对中医师开设中医诊所的手续给予简化,对中医诊断的门诊收费给予提高,鼓励药品零售企业开设中药饮片经营范围,让人民群众更方便地享受中医药服务,也让中医药从业人员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2、在初中、高中教育中适当增加中医药基础知识内容,将中医药文化传承从孩子开始抓起,让国人均能初步了解一些中医药基本常识,引导有能力有资质的孩子立志从事中医药行业。建议在苏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或教辅材的文言文内容中适当增加经典中医药经典的《汤头歌诀》、《中药十八反十九畏歌诀》、等内容。在中学生物学中适当增加药用动植物的说明介绍,对古代传统名医如华佗、李时珍的事迹也应大力宣传。
3、对于社会上的“中医无用论”观点应严肃加以纠正,不可任之泛滥。可以在公共场合、报纸视频媒体上加大对中医中药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央视播出的《本草中国》纪录片,就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可考虑在江苏省级电视台制作《江苏国医》、《江苏国药》等电视片,对江苏的名医中医文化、中医保健食品进行正面宣传。
4、对相关企业发布的中医药特色的中药、中药保健品的宣传广告不应该一味打击处罚。目前对药品、保健食品的广告宣传均有相应法规,在具体申请相应广告批文时,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本草纲目》等中药经典所收载内容,在不进行虚假违规宣传的前提下,应予以认可。同时应鼓励中医中药从业人员深入社区,进行中医药的相关公益宣传活动,这对于弘扬宣传中医药文化大有益处。
总之,发展传承中医药文化石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让我们携起手来,形成合力,将弘扬中医药文化作为一个长久的、持之以恒的工作,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