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9年提案
0316 关于加强跨江融合合作共建园发展的建议
日期:2019-01-14 提案者:致公党江苏省委

调研情况: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区域之间的融合、对接与辐射也将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提出“跨江联动”战略,以点带面寻求苏南、苏中、苏北协同发展的路径。各地政府抢抓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机遇,立足建设长三角经济中心定位,主动承接上海、苏南产业梯度转移,设立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合作共建园区,为推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一、江苏合作共建产业园的现状

 2003年,江苏开始实施“跨江联动,沿江携手”的发展战略,随后江阴—靖江开发区作为跨江合作的试点园区投入运作,开启了江苏跨江联动的发展步伐,截至2018年初,经省政府同意、省相关部门批准的省内南北共建园区共45家。南北共建园区以来,合作模式灵活多样,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产业分布日趋合理,品牌效应初步形成。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增长率大体保持15%以上,年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多家,约60%园区土地投资强度达到280万元/亩以上,超出当地开发区平均水平。

问题分析: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整合不足,辐射带动有待加强

由于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和统筹协调机制,当前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各家高新区仍然主要保持独立运作态势,相互间尚未形成合力创新的一体化布局,尚未实现人才、技术、成果、资本等创新要素的一体化统筹,对跨江合作共建园区的带动辐射不充分。

(二)发展层次参差不齐,产业集群效应不高

全省合作共建园区,在规划水平、建设进度、开发层次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相当部分共建园区遵循传统工业园区的发展路径,承接的项目层次较低,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项目较少,各种产业要素和创新资源的集聚存在难度。企业引入具有随机性,结果造成产业园的企业间缺乏有效的配套和互补,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三)政策支持有限,资源要素支撑不到位

在土地方面,省、市未单列安排跨江共建园区土地利用指标,园区加快发展中的用地需求与用地指标矛盾突出。没有出台合作共建园区的专项扶持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缺乏持续性。针对园区在吸纳优秀人才、鼓励科技创新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奖励措施也不多。

(四)共建协调机制缺乏,制约深度合作

一方面,缺乏合作方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合作共建产业园在基础设施、产业链、软环境、品牌等方面合作较浅,后续缺乏制度跟进、监督和落实,难以保证园区管理按照既定规则长期稳定有效运转。另一方面,缺乏利益保障机制,不能实现区域间利益共享,影响长期合作。

具体建议: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协同推进跨江深度融合

加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制下的沪苏合作,推动区域产业整合,打造更多长三角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区、新兴产业生产基地。尽快出台推动扬子江城市群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推进沿江两岸合作共建园区作出战略部署。统筹发挥沿江两岸在资金、管理、人才以及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共建园区为纽带,推进跨江两岸城市发展战略协同、错位竞争。

(二)加快高端要素集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建设,依托共建园区,围绕特色产业,着力招引产业引领型、配套补链型、科技创新型项目,不断延伸和完善产业链。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拉长拓宽延伸产业链,放大特色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在共建园区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创新成果,鼓励共建园区和企业设立高端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推出岗位绩效、技术入股、项目合作等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高端人才优惠政策,将共建园区建设成为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园区考核管理

共建园区基础设施投入量大,建设期长,投资方资金压力较大,建议参照省南北共建园的支持政策,在省级层面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合作共建园建设补贴,市级层面给于相应资金配套。根据共建园产业集聚、节约集约的特点,支持有条件的共建园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对共建园区的用地需求,在编制下达年度土地计划时适当倾斜,对重点共建园区的用地计划进行单列,并在土地色块调整和土地指标分配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四)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对共建园区实行统一考核、动态管理

建议进一步强化:一是在园区考核时,把苏北园区发展质量纳入对苏南共建园区的考核评价当中;二是在利益分享时,进一步加大苏南园区的收益分享比例,调动积极性;三是将苏北园区创新发展水平纳入指标体系,增强发展后劲,不能让苏北园区成为苏南转移淘汰落后产能、有污染项目的隐形洼地。

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减少人事更迭对园区发展延续性的影响。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共建方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协商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区域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利益共享及补偿机制、履行模式、违约责任、纠纷解决机制和有效期限等,并制定实施细则。完善整合、退出机制,逐步打通省内各共建园区壁垒,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允许兼并重组,积极盘活园区存量,用好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