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9年提案
0271 南京江南水泥厂内南京大屠杀有关遗址建筑亟待抢修保护
日期:2019-01-13 提案者:马振犊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现在已被国际社会所公认,我国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国家公祭”,足见党和国家对此之重视,江苏省及南京市居中更负有保护好南京大屠杀历史相关遗址、遗迹的重任。现在南京市政府及有关区政府早已将城内外十余处南京大屠杀历史遗址、遗迹列入文物保护范围,挂牌维护,但唯有一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重要遗址,现在依然无人过问,已经频临倒塌损毁即将消失的状态,这就是南京原江南水泥厂厂址内的南京大屠杀相关遗址、遗迹。此问题由来已久,至今没有解决。                   

一、江南水泥厂南京大屠杀重要历史遗存简介 1935年始建的江南水泥厂是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企业,其所属江南水泥公司在中国水泥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位于南京栖霞区的江南水泥厂旧厂址内,除厂房外还存有甲、乙、丙等多处职工住宅、俱乐部、膳堂、小学校等建筑,构成一组典型的民国建筑群。此地环境幽静,绿树成荫,完全适合改造为民国建筑群风景区。 1937年底南京沦陷前后,时在江南水泥厂工作的国际友人德国卡尔·京特博士、丹麦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先生等,曾在厂南、厂北收容、保护难民1.5~2万人。辛德贝格还在厂内设有难民小医院。近年发现的新史料表明,鼓楼医院美籍医生罗伯特·威尔逊曾来此巡诊,为大屠杀伤员做过手术,当年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主席、美国牧师约翰·马吉亦曾来此,写下《栖霞山之行考察报告》,并用16毫米摄像机拍下一些镜头,此地的俱乐部小黄楼、难民小医院都曾出现在马吉拍摄的记录日军大屠杀暴行的电影中。现在旧厂址内还存有日军大屠杀期间,京特及其日语翻译颜景和等人的故居。 

二、江南水泥厂南京大屠杀重要历史遗存保护现状 2006年9月,“沦陷初期栖霞山两座难民营研究”课题专家,曾请栖霞区文化局,将江南水泥厂有关日军南京大屠杀遗址建筑申报为文保单位。 2007年6月,栖霞区为把日军大屠杀期间京特的办公和宿舍用房以及辛德贝格难民小医院旧址,纳入区级文保单位进行了公示。 2007年11月,南京市将江南水泥厂建筑群列入南京近现代建筑法定保护名录。 2012年3月,“江南水泥厂旧址”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年初,南京市规划局公示了《江南水泥厂民国住宅风貌区保护规划》。 2017年12月,辛德贝格铜像安放在江南水泥厂内。 但是,近5年来,江南水泥厂许多列入保护的建筑已经成了危房,对外宣称的“保护”基本落空。 在落实保护措施方面,据江南水泥厂善后人员称,上世纪90年代起工厂就濒于倒闭,靠主管部门每年给予的补贴维持生存,他们呼吁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这些濒于毁灭的文化遗产。 2010年3月,栖霞区官员曾表示要“把京特住所改造成陈列馆,馆内展示一批南京大屠杀期间有关江南水泥厂的史料,今后有望向市民免费开放”。媒体也报道说,厂内民国建筑将得到原汁原味的保护,昔日工厂住宅区将变身为文博展览、创意产业园和民国体验游基地。 2014年4月丹麦女王访问南京,辛德贝格的外甥女随行。舆论再次聚焦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很好保护的江南水泥厂与大屠杀史有关的遗存。此时,有关方面通过媒体许诺:5年后江南水泥厂变民国公园,还要清理护厂河,“驾一叶扁舟(可)重温辛德贝格救难史”。(2014-04-29《新华日报》)。同日《扬子晚报》也报道说: 目前江南水泥厂“民国文化公园”的打造即将启动,预计5年后可以开放。未来江南水泥厂将分为抗战文化史迹区、民国建筑荟萃区、工业遗产保护区这三大功能区,有文化展览用地和商业酒店混合用地。水泥厂将建“抗战展览馆”和京特故居陈列馆,展现国际友人在南京保卫战至日军大屠杀期间,保护中国难民、伤兵的史实。据统计,厂区共有包括“小黄楼”、京特故居在内的民国建筑16栋,均是加以保护的历史遗产。将根据建筑不同现状,加以修缮。近期还将对水道进行清理,修缮驳岸,两侧规划10米的绿化带,形成连续的河道景观。“我们的要求是,未来水上要能游船,游客可以划船环绕欣赏整个风貌区。” 2016年栖霞区政府工作报告也承诺:要“做好……江南水泥厂民国建筑风貌区保护工作。” 可是一转眼,2014年4月—2019年4月的5年许诺时间就要到期了。 现在前往遗址参观的人发现,“(文物保护的)牌子虽然挂起来了,但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民国建筑)已破败不堪,要么没了门窗,要么窗户早已没了玻璃。”而对外宣称的“民国公园”、“抗战展览馆”还无影踪。严重的是,遗址不仅没有改造新建,而且厂内列入保护的旧建筑也每况愈下,无人保护岌岌可危: 2006年建议给予保护时,相关房屋尚可住人,但目前状况是: ——2006年3月,因职工子女在京特夫妇第二处旧居(甲等住宅)内玩火,将该建筑付之一炬,目前仅剩残墙断垣,门前枯叶可以没踝。 ——2008年12月,因线路老化被烧毁的日军大屠杀期间京特的宿舍,如今修复未依原样,京特宿舍与日语翻译颜景和宿舍相通的门以及共用的卫生间都不见了。 ——曾存放辛德贝格记录日军暴行相册的俱乐部(两层圆柱状锥顶小黄楼),因年久失修被封闭。 ——难民小医院旧址及民国住宅,房顶坍塌,门窗破败,地板被撬,成了危房,周边树起数块了“房屋年久失修,请勿靠近入内”的牌子。 最近几年,江苏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先后曾就此做过报道。对于媒体的报道,当地政府部门不作回应。拖延至今,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再拖下去,这些建筑将自动毁灭。 另外,此地列入文物保护的历史建筑铭牌及辛德贝格铜像说明亦有多处错误有待改正: 1)以“南京市人民政府”名义立的难民小医院的铭牌,钉到远离小医院旧址的一幢民国别墅的外墙上。这块立于2013年10月的铭牌说:难民医院是“二层砖混结构,……建厂初期为办公用房”,实际上应是平房,是建厂初期的单身职工宿舍。 2)以“南京市人民政府”名义立的另一块铭牌,则称江南水泥厂难民区“是南京最大的难民营”。据记载,江南水泥厂厂南、厂北的“工厂保护区”,收容了1.5~2万难民,附近的栖霞寺难民所收容过2.3~2.4万难民,江南水泥厂难民区并非南京最大的难民营。 3)上述铭牌称江南水泥厂“原由陈氏家族等民族资本所创”,但是史料显示:1935年创建时董事长为颜惠庆,常务董事袁心武、王仲刘、陈范有,且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当局认为陈范有任常务董事的启新水泥公司“在日寇占领时期有资敌行为……责令启新必须改组,……陈范有只好辞职”。因此,建议铭牌上此处应改为江南水泥厂“原由颜惠庆、袁心武、王仲刘等民族资本所创”。 4)辛德贝格铜像的底座上,所标生卒年代,其去世时间应为1983年而不是1984年,也不能把辛德贝格的姓氏当做姓名,即不能写成“辛德·贝格”,应为“贝恩哈尔·辛德贝格”。 

三、紧急呼吁: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历史上三大惨案之一,为世人所关注,在世界历史上具有警示意义。作为惨案发生地的江苏南京,保存好相关遗址文物建筑责无旁贷。 综上所述,江南水泥厂旧址内有关南京大屠杀遗址建筑的抢救工作目前已经迫在眉睫,如果再不过问,这些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遗存将消失殆尽,我们也会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因此,我们紧急呼吁有关地方政府与文保机关: 提高认识,杜绝“不作为”的懒人政治,依据刚刚通过的《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等法规,立行立改,争取短期内见成效: 第一步,编制计划安排经费,以修旧如旧为原则,立即抢修即将坍塌的历史建筑,更换正确内容的铭牌; 第二步,按法规、按规划,切实对此处进行保护,充分发挥文保单位的作用。 第三步,按照城区发展规划,逐步在此地依据既定计划建设“抗战文化史迹区”、“民国建筑荟萃区”、“工业遗产保护区”;建立“抗战展览馆”和“京特故居陈列馆”,展现国际友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中国难民的史实;将此地16栋民国建筑加以修缮成群;修缮驳岸,清理水道,建成河道景观绿化带。 向人民许诺的事,应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