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健康与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健康是幸福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是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全科医生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等一般病症,以上门服务形式提供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指导、家庭病床等服务,是建立科学合理就医秩序和解决群众“看病难”的有效途径。在发达国家,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的30%-60%,负责一半以上的医疗卫生服务业务量,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较高。我国全科医生发展起步较晚,截至2017年底,我国全科医生人数达25.3万人,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仅1.8人。江苏作为国家综合医改试点地区,虽然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与全科医生制度完善的先进国家超过15人的标准存在明显差距,无法满足高质量保障人民健康的需求。
问题分析:
1、现有全科医师数量少、学历低、能力弱。虽然我省万人拥有全科医生数量已近3人,但总体数量依然不足。同时,现有全科医生大部分为本科以下,乡镇卫生院具备大专及以上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知识储备和服务能力,都难以承担 “六位一体”的服务职能。
2、高校学科建设起步晚,培训效果有待考验。虽然部分高校已开通全科医学专业,但相关科目设置、教研室、学院配套体系还不太完善,学科建设相对滞后;培训内容、方式、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全科医生个体化培训需求方面还比较欠缺。
3、人事编制等制度因素严重制约着发展。受事业单位编制管理限制,造成人才匮乏、人员短缺与规范管理、严禁超编的矛盾。全科医生招录难度较大,程序复杂,周期较长,加上岗位吸引力不足,面临招聘数量和程序受限和招不到人的双重困境。
4、薪酬收入和劳动付出不匹配。全科医生除临床医疗工作外,还承担中医药、心理咨询、预防保健、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公卫服务,且每人服务人口近4000人,技能要求高,劳动强度大,收入却远低于综合性医院医生的工资水平,全科医师的心态自然会失衡,无法吸引人才。
5、晋升空间受限,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因全科医生需承担大量的公卫服务,近一半的时间和精力无法放在诊疗上,难以积累临床经验和提高技能,这让全科医生对自己的前途迷茫。同时,国家评价医学成就的SCI论文体系和基金课题等指标都与全科医学学术评价标准不相适合,限制了全科医生职称晋升空间。
具体建议:
一是优化医学教育改革,多方面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在全省医学类院校设立全科医学专业,在规划设计、师资配备、教改支撑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强化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改革,提高全科医生的学历和医疗卫生服务技能,更好满足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
二是建立与全科医生劳动付出相适应的薪酬机制。对全科医生的医疗和公卫等服务进行量化管理,建立多劳多得、优质优价的薪酬机制,鼓励通过劳动付出取得合理收入。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保障全科医生基本收入水平,同时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自身运营能力,通过医疗和公卫服务,增加集体和个人收入。
三是采取灵活的编制管理机制,探索聘用制全科医生模式。在人事编制方面给予基层全科医生配备支持,按照全省2020年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3.5人的标准,给予相应的人事编制。同时,探索聘用制全科医生配备模式,通过增加薪酬待遇等方式,吸引全科医生人才到基层执业。
四是尽快出台和实施全科医生评价和激励机制。研究出台基层全科医生评价和激励机制,将签约居民数量、接诊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和社区卫生健康管理业绩等作为全科医生职称晋升的重要因素,激励广大基层全科医生围绕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