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始终是我国重点推行的新兴产业项目,并提出了专项发展规划和执行方案。我省在建设新能源汽车市场方面不仅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并且在全国汽车产业中以动力电池技术见长,最近几年,江苏在加大创新平台、创新载体的研究以及促进其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融合上不断发力,并且已初见成效。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和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等方面存在的矛盾仍将制约着江苏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问题分析:
主要问题如下:
(一)政策预期不明确导致市场观望。一是补贴政策退坡影响,企业降成本压力较大,需要调整产品结构;二是2017年1月起实行新能源汽车新的准入管理,且补贴技术门槛提高,企业需要一定时间优化完善产品;三是非个人用户3万公里的补贴要求和清算机制给新能源汽车企业造成了沉重的资金压力,影响企业推广积极性;四是新能源汽车免车辆购税政策2017年12月到期,目前尚未明确政策是否延续;新能源公交运营补贴政策2019年到期,政策是否延续对公交公司购置新车积极性影响较大。
(二)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应用环节配套体系不健全,充电难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看,个人消费者短期内想实现拥有自用充电设备难度较大,消费者正面临着购买了新能源汽车却无处寻觅充电站的窘迫局面,客观上使新能源汽车丢失了一些具有购买意向的客户。此外,江苏省示范应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城市在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方面目前“各自为政”,一些市区的充换电站、充电桩的布置缺乏对全局的考虑,设施使用率并不高。
(三)电池续航能力及安全性不强。目前国内多数新能源汽车产品续航里程在200公里上下,仅能满足日常上下班这类基本用途的需要。由于充电设施的稀少与不便,给路途稍远的跨省、跨市出行带来较多不便。产品安全性能有待提高,还存在碰撞易导致电池燃烧的隐患。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准入门槛严格,短期生产投入成本较高,企业面临很大经营压力,在提高安全性方面的研发投入不足,致使产品性能、安全质量提升缓慢。
(四)使用本省新能源汽车产品比例低。目前江苏省试点城市在线运营的新能源汽车共888辆,由外省生产的占近60%,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对省内企业带动不足,而北京、上海、广东、湖南、安徽、河南等均使用本地产品。与兄弟省市推广成效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合肥市已累计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5622辆,占全国总量的20%。
(五)认知度不高推广普及困难。消费者与社会群体对新能源汽车认知度不高,推广普及工作有待提高。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产业,相关推广普及工作没有及时到位,使部分城镇居民担心因此影响生活用电,对在居民社区建设充电桩还存有抵触情绪。而多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相关信息获取不足,导致认知度不高不愿或不敢购买;厂家因市场容量太小怕入不敷出不愿投入;电网集团不愿建设充电桩站,担心投入大量资金无法使用造成设备闲置,在很大程度上掣肘了新能源汽车进入普通百姓家庭。
具体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我省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及应用率,特此建议:
(一)积极推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并密切跟踪落实效果。目前《江苏省“十三五”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已发布,当下首先要做好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并根据市场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二)加大对本土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按照产业发展规划,逐渐加大对本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投入,比如增加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经费的分配比例,为骨干企业牵线搭桥,促成其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之间的技术合作,在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启动和推行一批新能源汽车项目,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全面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加快推进大型企业集团技术特色与产品优势的整合,促进产业创新,在整车、“三电”及材料等产业领域培育多个拥有技术优势和特色产品的高水准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和产业基地。
(三)加快对本土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按照全面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扶持政策,提倡各行业、单位和个人支持本土制造;同时将公共服务和行政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试点实施范围扩大到各县区,并在公共服务(公交、出租、公用事业生产抢修用车)和行政服务用车领域实施按比例逐年替换,大幅增加新能源汽车使用量;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因地制宜建设公共快速充换电设施服务站,逐步实现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市场化、社会化。
(四)完善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优惠政策激发市场。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优惠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如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研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贴。在坚持对新能源公交客车补贴政策的同时深化市场推广,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新能源客车的商业化模式。
(五)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舆论宣传引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新能源汽车对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大作用,组织业内专家解读新能源汽车的综合成本优势。通过媒体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形成有利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氛围,培育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