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等特点,迫切要求转变服务模式,提供从医疗预防、健康促进、康复等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同时,卫生健康服务体系面临系统分割、层级断裂、缺乏协作等问题,也迫切要求构建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整合型区域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区域卫生健康服务新体系,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着眼不断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重要举措,对推进县域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等特点,迫切要求转变服务模式,提供从医疗预防、健康促进、康复等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同时,卫生健康服务体系面临系统分割、层级断裂、缺乏协作等问题,也迫切要求构建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整合型区域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区域卫生健康服务新体系,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着眼不断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重要举措,对推进县域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建议:
一、合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建立整合型区域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就要合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按照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规划要求,科学划分各级各类卫生健康机构的功能定位,重点加强基层与薄弱领域建设,注重分工整合,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引导公立医院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时,要进一步明确服务体系内部不同类别机构、不同层级机构的功能定位,从体制机制上破除单个机构追求规模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动力,切实解决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存在同质化和不良竞争、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落实功能定位,加强功能整合和业务协同,推动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有效共享和下沉,形成权责利明晰的区域协同服务模式。
二、创新卫生健康服务新方式
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解决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体系割裂、医防融合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一是推进医防融合。将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有机结合,重视重大疾病防治,重视少年儿童健康,重视帮助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二是防控关口前移。在县域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设置健康管理科、健康管理门诊,构建医联体医疗集团内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实现疾病防控关口的前移,包括开展健康人群的保健服务,开展高危人群的干预服务,开展疾病人群的管理服务,开展老年人群的康复疗养服务等。
三、推行精准化慢病管理模式
以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为抓手,推行精准化慢病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整合型区域健康服务新体系。把县域龙头单位的高级专家资源引入慢病管理团队,开创1+1+1(患者+家庭医生+三级医院高级专家)的慢病管理新模式,依托县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将慢病(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脑卒中等)实行精细化分级诊疗模式。第一类慢病是健康素养较高、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病情一直比较稳定;第二类慢病是病情比较轻的,经过社区家庭医生的干预和管理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第三类慢病是血压、血糖等控制一直难以达标的,并发症的风险比较高。第一、二类慢病患者,由基层医院的家庭医生负责诊疗及健康管理,第三类慢病患者因为依从性较差、并发症风险较高,就必须由高级专家参与管理,到三级医院检查、治疗,确立治疗方案,稳定期后回基层医院治疗。这种模式有助于突破分级诊疗的瓶颈和推行家庭医生制度,打通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半公里,最大限度地方便患者,提高百姓就医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