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凸现,加之农村外出务工青壮年逐年增多,农村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数量不断增加。截止2017年底,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56.21万,占户籍人口的22.51%,比全国(17.3%)高5.21个百分点,老龄化率仅次于上海、北京,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三位,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其中,农村户籍老年人口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四成,由于农村老人收入较低、居住相对分散,养老观念比较陈旧,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
问题分析:
一是养老机构建设覆盖面窄、服务对象单一,难以满足社会化养老需求;二是受规模条件、配套功能、经营理念等因素影响,现有的农村敬老院大多服务水平不高,入住老人渠道单一;三是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少、缺乏专业培训、待遇偏低,养老服务队伍服务水平不高等。
具体建议:
为充分发挥养老服务机构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建议如下:
(一)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在做好特困人员托底保障工作的前提下,推动养老服务向农村所有老年人全覆盖转变。因地制宜,对养老机构进行设施改造和扩建,拓展社会寄养、日托照料、医疗康复等多种服务功能,满足农村老年人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支持社会力量在全省农村新办养老机构,鼓励将基础条件较好的闲置房屋、私人住宅等改建为护理院和托老所等养老机构。
(二)加强农村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抓好志愿者团队建设,重点围绕农村空巢孤寡老人,组织开展亲情抚慰、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实实在在帮助,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关爱。推动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联络人登记制度,完善应急处置和评估帮扶机制,推广低龄老人帮高龄老人等志愿服务模式,引导更多的村民参与互帮互助。加快推广村级老年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基层老协的积极作用,为农村老年人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提供生活服务,以及处理具有邻里纠纷和维护老年人权益等方面提供依托和支持。
(三)加大向农村倾斜政策扶持力度。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并促进专业机构把市场多元化服务模式引入农村社区家庭,推动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向助餐、助浴、助洁、助医以及康复护理等较高层次方面需求的拓展,让农村居家老人享受到高质量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化养老企业、公益社会组织承接居家养老服务,吸引更多的专业养老组织进入农村,不断增加农村养老的市场供给,逐步激活农村养老服务市场。
(四)营造农村养老文化的良好氛围。鼓励各地结合乡村振兴规划和美丽乡村改造,培育养老服务产业新的增长极,推出一批集养老养生为一体的养老产业品牌,营造良好的农村养老氛围。继续加大宣传引导,开展内容丰富的孝道文化践行活动和敬老爱老助老乐老主题教育活动。倡导宣传积极的养老理念,鼓励广大农村老年人主动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保持健康向上的养老心态,积极主动向市场购买服务,享受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