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委员会在组织委员赴基层调研时了解到,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经过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取得明显成效,为解决基层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了良好服务。委员们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改善了,但“软件”提升仍然不够,卫生人才紧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的瓶颈,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基层卫生人员总量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卫生人员23.28万人,仅占全省卫生人员总数的1/3,与全国平均水平(33.2%)持平。目前全省基层卫生人员缺口总量在4.7万人左右。
二是基层卫生人员素质不高。现有全科医生大多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医经过短期培训转岗,经过“5+3”或“3+2”规范化培训的科班全科医生较少。全省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7.12%,高中级职称人数仅占26.98%。“好医生”数量明显不足。
三是乡村医生老化问题突出。全省现有村医人数由2009年的6.2万人下降至2016年的4.84万人,目前50岁以上老龄村医占比已超过40%,并且正以每年3000人左右的规模快速减员。淮安市吴集卫生院下辖10个村卫生室,在岗村医25人,其中到龄返聘4人,51岁以上11人,占44%,年龄结构明显偏大。四是基层卫生院招录人才困难。在同一县域,也存在县城所在地招人容易,边远地区招人困难的现象,导致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紧缺岗位长年无人应聘。边远地区人员流失也十分严重,由于工作环境艰苦,不少人想尽办法往县城方向调动,同一区域内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也很突出。
《江苏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整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城乡居民健康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果基层卫生人才紧缺问题不能得到根本扭转,即便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能够在全省建立,但实现人人享有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也很难实现。健康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为百姓提供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需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为此建议:
一、加强医疗机构编制管理。建立基层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统筹调度县域内的事业编制数额,主要用于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总量;同时,在全省面上要努力缩小地区间以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编制配备标准的差距。对于一时不能解决编制数额的地区,可探索实行基层编制备案制管理,采取政府购买岗位的办法保障工作开展需要,解决好同岗同酬同保障问题。
二、完善基层绩效工资政策。参照县级医院标准提高基层绩效工资总量水平,实行区域内基层绩效工资总量统筹使用;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结余用于再分配,对基层的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
三、扩大基层卫生骨干人才规模。采取院校定向培养、基地集中培训等方式,不断扩大基层卫生骨干人才规模,为争省优秀基层卫生骨干人员每两年增加1000人,省财政每年增加补助经费1400万元。同时,积极探索和推行基层卫生骨干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对于基层卫生院院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实施年薪制,不受绩效工资总量限制。通过增员、增效等手段,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岗位吸引力,把优秀卫生人才留在基层。
四、提高乡村医生保障待遇。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质的乡村医生逐步纳入事业编制管理,打开乡村医生职业上升通道。提高乡村医生养老保险档次,合理确定缴费基数和比例,提高退职老年乡村医生养老补助标准。
五、建立基层卫生人才专项补助。基层卫生人才专项补助范围包括生活补助、交通费、购房(租房)补贴等,对基层急需引进的紧缺型专业技术人才,可以参照上海等地做法,依据各市制定的人才引进补助标准,再根据基层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确定分类分档人员补助标准,鼓励和引导卫生人才到边远地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