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十三五”期间,我省省定脱贫攻坚任务主要集中在苏中和苏北片区,其中苏中片区有省定经济薄弱村50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48,339人;苏北片区经济薄弱村有831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1,400,853人。苏北地区脱贫任务压力巨大。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根本出路。
一、我省产业扶贫的现状
经过全省多年努力,我省产业扶贫工作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归纳起来,大体分五个方面:一是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如徐州有28个经济薄弱村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景点。二是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宿迁市的沭阳花木园艺、泗阳桃果和泗洪水产三大区域特色产业周边闻名。徐州的新沂墨河皮草和睢宁沙集电商全国有名。三是不断强化扶贫机制创新。宿迁市建立产业富民农经干部挂钩、农经农业部门南北挂钩、农业科技挂钩和实行农业产业化项目清单管理“四挂钩一清单”制度,并提出“支书领头调结构”,发挥身边示范效应。四是聚焦重点贫困片区,重大项目和政策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如宿迁市招引205个重大项目落户成子湖、西南岗和涟沭结合部“三大片区”。五是不断探索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培育壮大各类经营主体,探索扶贫项目建设与农户利益回报机制。在实践中,全省探索了租赁、联耕联种、土地股份合作、农地入股、互换并地、托管、返租倒包和园区化经营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形成优先保底分红、土地租金溢价、承包管理以及劳务用工等多种收益回报方式。
问题分析:
二、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产业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政策支持、人才建设、扶贫项目选择方面还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没有专门出台政策对扶贫产业贷款、扶贫企业税收给予优惠,现有农业险种没有覆盖扶贫产业,导致扶贫企业联农带农的底气不足、能力不够、覆盖面有限,利益联结的链条不牢固,影响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人才、技术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调研中,35家企业反映贷款难,10个乡镇政府反映用地难,8家经营主体反映产品销路不畅,市场经营风险较大。
(二)产业扶贫项目存在低端化、同质化现象。部分扶贫产业选择前期论证不够,市场调研不充分,没有充分了解环境上马的多数是短平快项目,弱小散、大路货特点突出,缺少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引领,附加值不高,形不成规模,极易导致贫困户受损返贫。此外,由于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不紧密、不规范,扶贫产业项目对贫困人口脱贫的带动辐射能力不足,也影响贫困人口权益保障。调研抽查的80个项目中,有25个项目由于论证不足被迫停工,有18个项目在同一村同时开展。
(三)扶贫项目落实难度大。从县级层面看,利用上级扶贫资金实施小项目,建设周期短见效快,但是产业规模小,特色不明显,技术含量较低,加之受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抗风险能力差;集中力量实施大项目,建设周期长见效慢,资金拨付慢,无法实现扶贫项目周期短、收益快、分配广的特点。从村级层面看,经济薄弱村多数基础条件差,很难编排上报风险低、收益稳定的项目。
(四)基层村党组织人员力量不适应扶贫形势的人才需求。村集体领头雁、带头人普遍年龄偏大、学历不高,虽然对村里的情况非常熟悉,对基层事务的处理很有经验,但在带动增收方面缺少创新思维和干事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村集体发展。如淮安市79个未脱贫经济薄弱村党组织书记中,50岁以上46人、占比58.23%,高中及以下学历54人、占比68.36%,29人无个人致富项目、占比36.7%。
(五)经济薄弱村收入来源单一。经济薄弱村发展资源少、人才少,吸引项目的能力不足,有持续发展后劲的好项目不多。目前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赖资源(土地出租)、财产(厂房出租),收入来源比较单一,部分交通不便利或者受客观条件制约不适合发展物业建设的村缺乏有效的增收途径。
具体建议:
三、建议
(一)选优配强村级带头人。选拔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能人大户担任村级支部书记,发挥“第一书记”表率作用。推广宿迁的 “支书领头调结构”扶贫工作思路,发挥农民身边人带动示范作用。完善村级带头人个人待遇制度,解决后顾之忧,确保实绩显著、带动农村发展的优秀人才能长期扎根农村。
(二)扶持村集体联合抱团异地发展。省政府制定政策,鼓励、引导各市(县)区或镇(街道)整合薄弱村资源,组建联合经济实体,打破乡镇之间、村之间界限,通过抱团、联合、异地发展方式联建各类产业项目。
(三)鼓励村集体挖掘特色产业。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支持村集体结合本村实际,培育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体合作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挖掘当地人文历史、生态景观、特色种养殖业等资源优势,结合特色田园乡村、美丽村庄建设,加快发展集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业观光项目。针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营分散、产业链短等制约经济薄弱村发展的瓶颈,制定政策,支持经济薄弱村集体进行农业农村信息化,鼓励和引导经济薄弱村发展电子商务,强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供给、销售领域的集成,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四)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招商。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延伸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招商力度,保证项目上马快、见效快,尽快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规模。
(五)修改现行的产业扶贫系列政策。针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省政府出台金融贷款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农业保险保费和赔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