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笔者从事水利专业科研与教学工作近40年。
问题分析: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在各地贯彻落实河长制、推进生态河道建设的同时,本人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甚至个别地方以推进河长制、构建生态河道为名,采用生态工法对断面稳定、满足水利功能要求的自然生态河道进行近自然改造,花了钱,还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自然河道的生态功能。在分析回顾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发达国家自然生态河道修复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河长制 保护与修复河道水生态环境建议,供参考。
一、国外发达国家保护与修复河道水生态环境经验教训
欧洲发达国家,上世纪工业革命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沿河地区人口增长、河道渠化、河流生态退化。如:莱茵河,1940年鲑鱼几乎消失,1971年秋德国荷兰边界生物绝迹;泰晤士河,19世纪开始,严重污染,由于饮用水发生4次霍乱,上世纪50年代河道水环境水生态恶化达到顶峰。
国外发达国家在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对传统的河道整治思路进行反思,1980年后,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瑞士、奥地利、荷兰等国从河道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角度纷纷大规模拆除以前人工在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拆除衬砌的资金投人要比铺衬砌昂贵得多,但这些同家普遍认为,保持河道的自然环境对保护动植物资源、保护水质,防止水资源流失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修建生态河堤,恢复河岸水边植物群落与河畔林,已成为国际上河堤建设发展的总趋势。
德国、瑞士等上世纪80提出 “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 ,即放弃单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改用无混凝土护岸或钢筋混凝土外覆土植被的非可视性护岸。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将水泥堤岸改为生态河堤,重新恢复河流两岸储水湿润带,并对流域内支流实施裁直变弯的措施。据有关资料介绍,欧洲MELK流域经过近自然治理后,每百米河段的鱼类个体数量、生物量从治理前的150个、19kg提高到治理后的410个、55kg。
日本,1991年开始推行重视创造变化水边环境的河道施工方法,即“多自然型建设工法”。仅在1991年,全国就有600多处试验工程。1997年发布了《河川砂防技术标准(案)及解说》,规范了河道岸坡的防护结构的“多自然型建设工法”; 日本建设省推进的第九次治水五年计划中,将对5700km河流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其中2300km为植物堤岸,1400km为石头及木材护底的自然河堤。2000km不得已使用的混凝土,都将按“多自然型护堤法”进行改造,覆盖土壤,并种植植被。实践表明,该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地下水的渗透和水分的良性循环,提高了水边环境的自然净化功能。
美国,基西米河1962-1971年,耗资2400万美元,将本来蜿蜒的天然河流变成了几段近似直线、全水泥板铺装河道的人工运河,提高了河道的排洪能力,但工程完工后,河水水质恶化、生态环境严重破坏。1990年,不得不彻底重建,拆除硬化材料,恢复原河道自然蜿蜒状态,以及湿地系统,但重建花费的钱远远超过了当时建设费用。1999年,美国陆军工程师团出版了《河流管理-河流保护和修复的概念和方法》,提出并规范了“自然河道设计技术”方法,全面指导美国面广量大的生态河道修复工作,著名的洛杉机河也拆除了以前的衬砌工程。
澳大利亚水和河流委员会于2001年发布了《河流修复》,规范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绿植被技术”。认为河流近自然治理首先要满足人类对河流利用的要求,同时要维持河流生态环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河流生态系统平衡。
韩国李明博主导的釜山河整治工程.拆除了两岸的钢筋混凝土护岸,建设生态河堤;在河道中央的生态岛上移栽本地杂草,以满足河道生物多样性的需求。
从上可以看出,国外发达国家生态河道整治过程,主要是拆除原来已建的不利于河流生态环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河流生态系统平衡的传统护砌、护岸,改建为有利于河道自然环境保护(动植物资源保护与水质净化)的生态岸坡。
具体建议:
二、全面推进河长制,保护与修复河道水生态环境的建议
1、做好水系规划,明确河道功能定位,实行分类管理。
根据区域、市县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水利设计标准,应从整个河网水系的角度,确定河网水系总体布局,以及对应各条河道的功能定位。
对承担防洪、除涝、通航、供水、灌溉等功能的骨干河道,应明确工程范围与工程保护范围,划定蓝线;对属于古代遗址保护的河道,划定紫线;在此基础上,划定土地管理红线,依法管理,全面推进河长制。
对仅承担滞涝蓄涝、生态功能的河道、塘坝等水面,实施水面率控制。在城乡发展过程中,可通过规划人工湿地、蓄水塘坝等方式,结合园区、厂区景观,采用“填一还一”的方式,保持水面率动态平衡,以保护地区自然、历史遗产与人文景观。
2、慎用工程措施,保护与修复河道自然属性。
对不稳定河段与特殊地形河段的河堤坡可采用工程防护,在确定工程方案时,不宜采用传统的、对河道生物多样性有严重损害的钢筋混凝土或重力式浆砌块石等结构,应选用近自然治理的工程方案,也就是常说的自然生态工法;对断面稳定的河道应可能保护自然属性、减少不必要的人工干预。
3、重视沿河点源治理与面源控制。
河道水环境取决于入河污染物总量,应关闭河道二侧排污口门,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入河。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减少大田农药化肥使用量。2017年度,全国与江苏省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分别为434.43kg/hm2、和662.85kg/hm2(数据来自《2018年中国统计摘要》与《2018江苏省统计年鉴》),分别超过发达国家防止水体污染安全标准225 kg/hm2的1.9倍与2.9倍。
“学而不思则罔”,希望我们的设计师们,在全面推进河长制,建设生态河道的进程中,推荐方案时,应多思考,千万不能花费国家投资,对断面稳定、满足水利功能要求的自然生态河道进行近自然整治。“思而不学则殆”,希望河长们在思考的同时,也要抽空学习水利、水生态基础知识,让我们的河道在抵御设计标准洪涝灾害,发挥灌溉、供水、通航等综合效益的同时,恢复、保护河流及二岸水生态环境,重现“水情、流畅、面洁、岸绿”、“鱼跃、蛙鸣、鸟飞、蝉唱”、“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态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