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9年提案
0081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更好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日期:2019-01-12 提案者:陈刚

调研情况:

体育社会组织是以从事和发展体育为目的,在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发挥管理、服务、协调、监督等作用的公民自治组织,在促进体育行政管理与体育自治有效衔接,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构建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现代化的治理必然是国家、社会和市场等多元力量的共同合作参与,体育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十九大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为体育社会组织赋予了新的内涵,体育社会组织成为推进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助力和重要力量。

一、江苏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苏体育社会组织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类别不断丰富、数量逐年上升,基本建成全省体育社会组织网络体系。目前,全省省级体育协会65家,市级体育协会564家,县级体育协会2581家,县级以上体育协会共3210家,县级以上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民非组织数量共有2268家,团体注册会员14212、个人注册会员1825296,全省基本实现“3+2”全覆盖(“3+2”:“3”指乡镇(街道)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2”指2个以上单项体育协会)。

在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探索方面,省体育局、体育总会出台了《关于推进省属体育社团分类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体育协会按照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以省足协为代表的改革试点协会做出了成效,特别是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架构组织网络、打造品牌赛事体系、项目文化发展、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成绩,而探索公开招聘会长候选人机制,激发了社会化潜能。


问题分析:

二、目前江苏体育社会组织的短板与问题

体育社会组织改革还在探索期,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现有的规模总量、结构布局、组织体系、发展活力和制度政策等,尚未完全适应体育强国、社会治理、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多“短板”要补,主要体现在:  

一是顶层设计尚不到位,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国家层面缺乏清晰的顶层设计,协会定位不够明确,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基层协会生存空间和资源面窄,缺乏主动权。

二是改革节奏把握不准,配套政策尚未健全。体育社会组织改革究竟怎么改,“放管服”中如何清晰划分资源和职权,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代表的改革配套政策不完善,社会化过渡中出现断层。

三是自身能力亟待提升,空心化问题较普遍。人才队伍薄弱,会长(单位)作用没跟上,协会造血功能严重不足,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不同项目和区域间发展状态存在较大差距。


具体建议:

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体育社会组织改革与治理是当前的重要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其在服务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建立数量充足、覆盖广泛、依法自治、功能完善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

一是把握发展规律,提高改革和政策的匹配度。积极参加脱钩试点,稳步推进分类改革,按照社会化、实体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把握好体育社会组织改革的时间、效果、程度,稳中求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购买服务常态化,把体育社会组织作为购买服务的重要主体,完善购买程序,强化服务监管,建立严格的监督评价机制和信息公开机制。支持企业向社会组织支持、捐赠等享受税收减免优惠。完善体育社会组织运行机制,健全财务制度、人事管理、职称评定、岗位培训等制度体系,将体育社会组织专职人员纳入社会建设统筹,逐步推行体育社团负责人公开招聘制。

二是深入基层末端,发挥四级网络同心圆效益。坚持以人民为圆心,架构省、市、县、街道(乡镇)组织架构的同心圆。做实做强体育总会,推动基层体总实体化,充分发挥各级体总桥梁、纽带作用,指导和服务各级各类体育协会。抓好县域高质量发展,在县级大力培育群众喜闻乐见的的运动项目协会和俱乐部。覆盖末端、搞活社区。通过政策支持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向乡镇、街道覆盖,向社区和行政村延伸,在3+2”的基础上,广泛成立运动项目和人群类协会,重点扶持农村和经济薄弱地区组织发展。

三是优化项目管理,打造赛事活动核心竞争力。将品牌战略放在首位:坚持赛事活动差异化,突出品牌内涵,鼓励、扶持协会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赛事和特色活动,承接高水平赛事,提升综合实力;坚持公益活动广泛化,扩大规模,推动运动进社区、进基层,送到百姓身边。将项目化管理植入体系:强化专业高效运转模式,坚持要事第一,完善计划、决策、跟踪、反馈流程,形成全程执行评估和实时修正机制,培养专业运作团队,建立专业平台、全程追踪、强化服务。

四是搭建融合平台,放大社会和市场双重效益。提升文化引领作用,指导组织挖掘运动文化元素,完善宣传平台,培养运动文化价值认同感。担当社会治理使命,主动融入社会和市场大潮,深入社区、街道,营造和谐氛围,提升群众的参与感与获得感,构建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园。架构对外交流平台,带着项目、赛事、人才、产品走出去、引进来,建立一对一长期交流机制。发挥业态融合效应,探索成立体育健康类的组织,提供多元化科学健身健康指导;鼓励开展进校园活动,发展青少年俱乐部和训练基地;以赛事、基地、营地为平台打造精品体育旅游项目,主动参与特色小镇、体育公园、综合体建设;利用互联网平台,在赛事活动创新、会员服务系统、俱乐部管理等方面升级优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