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9年提案
0063 关于构建我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建议
日期:2019-01-19 提案者:九三学社江苏省委

调研情况: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由于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高污染企业下乡、加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导致我省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发生变化,局部地区污染越来越重。为了改善我省农村生态环境,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一些效果。对照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加快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已十分迫切。

问题分析:

而造成江苏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农用化学品污染。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逐年加大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例如,江苏2007年化肥施用量为182.8万吨,到2018年,化肥施用量达到550万吨。江苏是农业大省,也是农药使用大省,每年农药用量近8万吨。农药对土壤中的生物活性及酶造成很大破环,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变劣,影响作物生长;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酸性或碱性发生变化,重金属含量增加。大量不被植物吸收的农用化学品造成土壤肥力衰退,且通过雨水进入河流或直接渗透到地下水资源。

二是畜禽养殖污染。畜禽排泄物经过发酵转化成农家肥,实现了废物再利用,但堆粪场附近的农田受废水的直接侵蚀极易造成土壤板结,失去耕种价值,直接污染生态环境;畜禽粪尿中含有的有机物、病原微生物、抗生素、重金属、氮、磷等有害物质随粪水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间接威胁农民的饮水安全。立体农业有个环节是利用鸡鸭粪养鱼,但一定数量的鸡鸭粪便排入水体后会加速水体富营养化趋势,造成水体含氧量降低,水生物死亡,污染水系,从而导致水体生态系统的失衡。

三是城市工业废水及固体废物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转移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高污染企业向市郊或农村转移,部分郊区已经成为城市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城市污水及生活垃圾的存放地,或直接进入农村填埋,对农村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

四是乡镇企业污染。农村工业空间布局分散,污染源分散,治理难度大;乡镇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层次低,污染治理设施不配套;农村环保机制缺失,污染难以监管。部分产能落后乡镇企业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五是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缺乏污水排水管网和污水治理基础设施,没有相应的污染管理主体和管理机制,加之基层政府对农村生活垃圾重视不够,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且分散居住,导致生活垃圾无序堆置,大部分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随意排入江河湖泊或者直接渗透到地下,严重地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

具体建议:

为此,建议:

1.统筹城乡规划,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投入机制

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进程中,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加强区域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创新环境管理模式,实现城乡环境资源共享;发展生态产业,推动城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基础的多元化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方面引入市场机制,汇聚资金。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企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当地企业进行环保投入,以达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政府应加快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加大农村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投入,设立农村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由地方政府统筹实行,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2.健全法规体系,完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制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等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业和农村环境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实施条例及法规配套措施,加大立法执法与监管力度,推动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

对现有的环境污染费、耕地资源使用费等地方性收费项目,以环境保护税的法定形式固定下来,将纳税收入作为地方政府改善农村环境的专项基金;征收资源开发类企业或污染企业生态环境建设补偿税,将税收的适当比例用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鼓励发展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招商项目,应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予以制止。

3. 实行绿色考核,建立农村环境监督监管机制

完善以绿色GDP为主的评价考核机制,明确将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纳入各级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根除“重经济轻环保”的传统思想,利用刚性的环保指标来控制当地官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接受绿色生产技术培训,大力发展绿色可持续经济,确保经济发展速度、质量与环境保护工作同显成效。

监督监管是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关键环节,要逐步完善政府监察、地方监管、部门负责的环境监管机制。强化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定期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予以公告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确定农村相关环保指标并予具体量化。

4.推广实用技术,推进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机制

引入和培养科技力量,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鼓励和倡导企业进行绿色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环保科技的创新,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的环保科技开发创新体系,提升环保产业的竞争力。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享受和改善、保护和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将环保宣传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将普及环境科普知识与提高农民环境公德、环境思想结合起来。在农药化肥的使用、有机农业的推广、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等方面,定期对农民开展培训,树立农民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素质的新型农民。加大对全社会成员环境保护的教育工作,让环境教育具备系统性、普及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