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9年提案
0037 企业用工难的矛盾,在宿迁宿城已经比较突出和有一定的共性,亟待解决
日期:2019-01-12 提案者:康伯年

调研情况: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我区,我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所推介的人力资源优势已经不能称之为优势了,用工难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园区企业发展的瓶颈,甚至已经成为留不留得住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关键所在。所以,着力破解用工难题,已经成为我们投资软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企业用工难难在那里

    经过运河宿迁港、开发区和激光产业园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不同产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工问题,企业用工难、招工难的问题较为突出。运河宿迁港作为绿色建材产业的集聚地,大亚圣象、冠牛木业、恒通赛木等一批企业已经入驻投产,恒力集团和申龙客车也即将落户,用工需求在10000名;开发区缺工企业多数为纺织类企业,用工需求在2000名;激光产业园内企业对于工业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激光加工、数控机床等缺工300余名。通过分析园区缺工的基本情况,我们发现:

    (一)结构性缺工突出。从缺口来看,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是缺工主体。二是一线普工缺口最大。在被调查的缺工企业中,车间工人缺口最多。三是专业技术人员稀缺。半数以上企业表示缺技术人员,技术人员难招,技能人才供不应求,高级技工成为稀有资源。一些专业人才在本地是一人难求。 

    (二)周期性、季节性缺工明显。受访企业表示,反映周期性、季节性缺工明显,同时,上半年人员相对稳定,下半年工人难找,与生产季节相反,造成了季节性缺工。   

    (三)员工流动性大,稳住员工困难。员工流动性大有以下特点:一是劳动密集型流动性高;二是以本地员工为主体的普工群体离职率高;三是学历与流动率成反比,低学历的员工流动性大;四是年轻人离职率高,且入厂工作时间短。

    (四)新增需求急增,后期缺工明显。在建企业表示用工将有增加。长远来看,对于新项目投入生产用工形势更为严峻,企业新增用工缺口较大。总的来看,后期的强劲需求与现有供给矛盾已经凸现。

问题分析:

    企业用工难的突出问题,对企业发展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压力。

   (一)影响现有企业达产扩能。一些企业反映订单较为稳定,但因招工不足而达不到现有产能,影响其现有产能发挥和扩大再生产,只能保证一期建设,一些企业生产线闲置,有的企业因为工人不足无法扩建厂区,增加生产线。 

   (二)企业负担增加。为吸引求职者,不少企业使出了浑身解数,投入大量的精力和人力进行招工,在积极参加招聘会、打广告、“老带新”的同时,不得不组织车辆、人员延伸到乡镇、村里巡回招工。别外,员工高流动率也增加了企业的招聘费用和培训开支,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三)引发新引进企业的顾虑。根据对亿茂滤材的用工分析,企业现有员工半数是外地员工,本地招工难导致企业增加成本通过委托招工等形式大量从外地进行劳务输入。 一些拟入驻的企业也对用工方面表示出关切和担忧,项目洽谈时着重了解本地的大专院校建设情况和农村劳动力构成情况,在签订合同时强调用工条款。

具体建议:

    针对出现的用工难问题,结合宿城区实际,我们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主动解决用工难的问题。没有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产业工人,主导产业引领经济发展将会是一句空话。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尤其现在结合“三进三帮”大走访的契机,对农村闲余劳动力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从思想上引导他们主动到园区就业。想法设法地把外出务工人员接回来,把不愿回乡工作的大学生请回来,把在劳动力适龄阶段没有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员找回来,进一步盘活现有存量、扩大用工增量、提高就业质量、控制工人流量。以园区、人社、经信、教育、重点职业院校和主要用工企业等单位为成员建立区级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相关情况,把握就业动态和企业需求变化,加强协调合作,共同破解用工难题。

   (二)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增强企业招工稳工能力。企业要在引、育、用、留方面下功夫,真正成为解决用工难的主体。首先,企业要千方百计创造和改善条件,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建立员工工资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的机制,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就业吸引力。二是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企业要确保用工合法有序和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自觉主动地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员工缴纳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三是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企业要研究薪酬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职业发展留人的问题,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人性关怀,不断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从而招得来、安得下、稳得住。四是加强企业招工、用工、稳工的监管和奖惩。园区、人社等部门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秩序,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薪酬支付、权益保障方面的监管,对用工量大、招工力度大、员工权益保障好、稳工率高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或补贴,对由于企业自身原因引起的员工权益保障差、员工流失率高的,给予制约或处罚。    

    (三)加快园区设施配套,创优就业环境。加快园区道路、水电、住房、医院、学校、超市、娱乐、餐饮、金融、邮政、通信等设施完善配套,解决上学、就医、出行、生活等实际困难,提高承载和吸纳安置能力。规划、开通专线公交车线路,并合理设置站点和发车频次;延长公交运行里程,打造半小时用工半径和员工工作生活圈。增加园区员工公寓数量,满足员工来之即住的要求。  

    (四)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加大引工引智激励。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第三方,要运用公共政策对企业进行政策引导。一是探索制定在本地园区就业的员工在购房、租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贷款等方面优惠政策措施。二是认真落实政府引工引智等方面的奖励政策。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人力资源公司,应用“互联网+人力资源”三是加强评选奖励。定期组织开展“技能大师”、“技术能手”、本地就业明星、返乡创业能手等评比表彰活动。

    (五)加强宣传,推动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一是宣传就业环境变化。

宿城区已经成功获批“全国90个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区”,被纳入国家级试点区。要加强对全区经济发展成果展示宣传,让群众看看得到本地就业的未来前景,全面激发农民工返乡就业的热情,让本地就业成为优先选择,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返乡就业创业格局。二是推荐龙头企业。加强对成长性好、待遇有保障、用工量大的企业宣传力度,打造就业重点企业。三是引导观念转变。引导择业者特别是90后年轻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让进厂务工成为择职意愿,努力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同时也把那些在牌桌、赌桌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动、组织起来进厂务工,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六)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根据宿城实际,可以展开因地制宜的创新机制,实现用工和引智的双赢。一是坚持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并举。围绕“2+1”产业,加大与苏南、上海、广东等地产业转移企业对接,引导转移企业工人随企业转入本地。二是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就业环境。大力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泗阳县出台了《泗阳县关于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的八条意见(试行)》,以规范性文件的方式对于返乡就业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值得我区借鉴。三是探索园区内廉租房和公租房建设机制,对用工量大的企业可以采取企业出资、政府代建的方式建造员工公寓,真正从源头上解决园区工人住宿难的问题。四是强化领导引智,由区领导带队定期走访“985”、“211”高校,通过人才政策推介会等形式推介宿迁,拓展校地合作平台,开展系列招才引智活动,把优秀人才留在宿城。五是建立园区和本地院校互动机制,在院校开设专业课,园区设立学生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到特色园区参观学习,既解决学校就业又解决企业用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