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中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始终处于第一重要的社会单元,家庭教育就成为我们每个人人生起点的启蒙教育,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最深刻、最深远,家庭教育往往在儿童心灵和终身成长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十分重要,关系一生的发展,关系家庭幸福,更关系国家命运。家庭教育既是家事,又是国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从教育实践的内在规律出发,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补充和紧密结合,将家庭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培养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家庭教育工作将面临复杂的局面。
问题分析:
1.目前家庭结构处于特殊阶段。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计划生育的普遍实行和近年来二胎新政策的实行,使得家庭形态、家庭观念等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我市城乡核心家庭占六成以上,单人家庭、空巢家庭、单亲家庭、同居家庭及流动家庭、留守家庭等家庭形态不断涌现,“夫妻共同流动”和“夫妻携子共同流动”是当前流动家庭的主流模式,农村留守家庭也成为重要的家庭形态。计划生育家庭的收入、消费水平、收支平衡状况及父母与子女间互动交流等方面均好于非计划生育家庭,城乡家庭收入差距明显,家庭消费热点多,家庭中用于未成年人教育支出的所占比例较高,主要用于硬性教育投入的多。
2.全社会教育工程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必须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个教育体系在不同人生阶段起着不一样的作用。当下,在全民文化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与发展中,社会教育体系仍存在许多深层面的问题,教育的理念、方法、渠道以及人们对教育的期待都在一定程度存在着一些偏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塑造、学识的培养、知识的传授等方面存在不协调。应试教育仍占据社会主流教育阵地,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远远不够,家长特别是新生一代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普遍偏颇,存在简单化、粗暴化的倾向,一些特殊家庭成长的未成年人极容易在人格培养、心理认知和社会融入等方面出现障碍。不完整家庭、留守家庭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支持需要关注。不完整家庭的孩子对父母的心理信任度相对较低,对祖辈的心理依赖度相对较高。
3.社会治理和经济转型对各类人才队伍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间的竞争不再是土地、资源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引领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治理、增进人文关怀的人才队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和制高点。社会人才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代表,应该是构筑全社会和谐稳定、人们安居乐业、生活祥和的各阶层群体的总称,社会需要高科技的创新人才,也需要生产一线的蓝领技师,社会需要理论研究的学者、专家,也需要基层社会治理一线的社会工作者、公益人士,社会需要不同体系的社会人才,所有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社会财富的人才,他(她)们的知识结构、学术体系大不相同,但基本的非智力社会特征如积极人格、融入能力、合作精神、心智健康、自主意识等是社会各阶层人群需要具备的共同社会特征。人们的非智力社会特征集合起来,就成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治理有序的基石和动力。
具体建议:
据悉,《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已进入尾声,《促进条例》即将提请省人大审议通过。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进一步彰显我省家庭教育工作的体系化建设,需要在高等院校设立专门的“家庭教育”学科,培养大量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的家庭教育师资队伍和从业人员。
家庭教育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崭新的科学,是一门覆盖多门类的交叉学科。从教育科学角度讲,教育学分为学校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和家庭教育学。家庭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从家庭社会学的角度说,家庭有生产、生活、休闲、赡养、教育、生育等功能,家庭功能学分为家庭经济学、家庭政治学、家庭生活学、生育学和家庭教育学。家庭教育学又是家庭社会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基层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实践中,专业的师资队伍和社会工作队伍是科学指导和实施家庭教育工作的最大瓶颈。建议:
一是试点在综合性的高等院校社会学院里增加“家庭教育”专业。
二是在“社会学”、“社工学”、“教育学”或“应用心理”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家庭教育”的必修课程。
三是在相关专业社会实践课程中,增加家庭教育方面的社会实践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家庭教育知识方面的学习意识,完善社工等专业学生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体系和实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