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江苏是大运河的起源地、是大运河沿线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1797公里的大运河,江苏段全长690公里,占了三分之一,江苏有8个地级市、近一半的人口沿运河而居。千年流淌的人工大运河,把江苏境内的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彼此连通,构成水乡江苏,繁荣江苏,生态江苏,文化江苏的骨干网络。今天的大运河江苏段仍是大运河全线通航里程最长、货流密度最大、运输效益最好的黄金水道,不但将江苏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有机串联起来,也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江苏运河文化系统。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从当初的大运河联合申遗,到主动围绕大运河推进规划编制项目谋划各方面工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在运河沿线城市已经先行一步,江苏加大力度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正当其时。
问题分析:
建设难点:
1. 如何梳理好江苏大运河庞杂而分散的文化资源,弄清文化“家底”,为研究、规划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石。2500多年历史,690公里的河道,为江苏人民留下了无数的古闸、古塔、古桥和古镇,以及丰富的故事、传说、艺术与民俗,如何将这些庞大而分散的显性与隐性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和盘存,形成涵盖文字、图像、视频的,权威、统一、动态的数据库,是一项需要时间、金钱与精力的巨大系统工程。
2. 如何保护好江苏大运河的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让运河岸绿水清,使文化遗产在商业化浪潮中不失原真性与整体性。调研发现,大运河沿线遗产保护工作目前存在着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部分运河河段堤内分布密集的小码头、堆栈、货场、酒店饭馆等,这些问题涉及到管理部门众多的问题。同时大运河作为活态的线性文化遗产,文化类型种类繁多,目前在保护利用传承方面可资学习的成功模式不多。
3. 如何利用好江苏大运河这个超级IP,创新文化发展模式,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化,实现文化价值最大化。目前来看,整体还处于较低水平。一是对大运河文化内涵挖掘不深,融合不够,许多项目简单粗放。二是模式创新较少,没有围绕运河IP形成系列产品与服务,特别是对虚拟价值与形态开发不足。三是随着航运功能的衰退,“因河兴城”的城河共生关系日渐松散,大运河与城市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关系还需要重塑。
4. 如何统筹好沿线城市的资源与力量,推进协同合作,构建起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的命运利益共同体。江苏提出的“江淮生态大走廊”战略,与大运河存在空间上的重叠,两者具备协同发展条件。目前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一是省级层面统筹缺位,沿线城市各自为政,同质化趋势严重;二是大运河涉及水利、环保、规划、文物和宣传等多个职能部门,多头管理现象突出;三是宣传力度不足,社会力量参与热情与程度不高;四是区域协同还缺少必要的组织、制度与政策保障。
具体建议:
建议:
1. 实施“江苏大运河文化资源普查与数字化工程”,建立权威、统一、动态的大数据库,打造集管理、研究、展示和监测等功能为一体的大运河数字公共服务平台。建议由文化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委和沿线城市,以江苏的大学科研机构为主要依托,邀请考古学、水利学、经济史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围绕大运河文化资源、生态环境等内容,对大运河江苏段主干河道和沿岸城市的生态环境,遗产资源进行彻底调查,全面摸清底数,建立起大运河数据库和三维数字图景。
2. 加快顶层设计,建议我省率先省级层面研究制定《江苏大运河保护条例》,为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提供基本的规制与遵循,为文化带永续发展奠定法治基石,为国家最终出台《大运河保护条例》积累经验。建议由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沿线城市政府部门等联合组建战略规划小组,在参考和整合各地现有规划的基础上,高质量制定大运河文化带的生态修复和文化传承总体规划,将大运河建设成为江苏的生态之河、文化之河、经济之河与开放之河。
3. 以大运河文化为内核,启动“江苏通航大运河文化+”计划,建议由省委省政府指导,沿线政府主导,联合市场主体与社会机构,组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发展联盟”,成立“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发展基金”,强化沿线城市遗产保护联合行动机制,加快建立大运河文化带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沟通制度和评估考核制度。加强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全媒体宣传推介,探索以江苏大文化IP为纽带,与江苏的特色小镇、动漫影视和旅游产品等有机融合,打造一批“亲民”的江苏运河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平台和体验平台,举办行走大运河、运河马拉松、运河龙舟赛等体育赛事活动,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文艺展演展示,向世界讲好江苏大运河故事。